练就“火眼金睛”,看穿网络谣言
近日,处理违章需要先行绑定驾照的消息在朋友圈传开了,不少市民为了赶在新政执行前,将车辆违法记录清零,赶忙到交通大队集中处理违章,最近两天各交通大队违法处理窗口十分繁忙,民警加班办理。
交管局提醒,有变化的只是线上处理和易站通处理渠道,而大队窗口处理交通违法政策不变。上周六起,交通违法处理就呈现扎堆的状态,一个窗口数百人排队,他们都是为了赶在3月1日前将车辆违法记录消除。
显然,朋友圈写这篇“通知”的作者理解错了3月1日新规的意思,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也跟风转发,更有甚者,根据一些不实消息,杜撰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信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给很多无辜群众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在此,不禁要问,如何区分网络谣言呢?
简单来说,谣言可分为以下几类:
1、凭空杜撰型的谣言,这个最好理解,多数谣言都属于这一类,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编造杜撰,不管其真实性是否被验证,因为是造谣者编写的,都是谣言。
2、夸大其词性的谣言,这种谣言往往有基本的事实,但对事实进行了夸大其词和扩大化,比如本来受伤10人却在传播中被说成是100人,这种谣言迷惑性比较大,容易让人被基本事实蒙住眼睛和判断,比如经常被传播的三年自然灾害饿死数千万人,根本不符合人口学的基本常识却被很多人盲目相信。
3、断章取义性的谣言,这种谣言是从某个大的内容中摘取的,从整篇内容才可以理解其真实的涵义,但如果被人从中间拉出一小段进行传播并不加以解释,就会造成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这种谣言只要看原来的整体就可以识别出来。
4、拼凑剪接性的谣言,这种谣言的基本组件都是真的,但这些组件是有其背景和条件的,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场景被使用,就成为了谣言,比如一些领袖人物在特定的场合与特定的人开玩笑,或者是用一些典故与当时人人都可以理解的语言,删掉了当时的情景去传播,就成了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