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机构在演习中比较形式主义,一群人说说笑笑走下楼梯,实际什么都没学到。有些人走进培训教室之前显得不情不愿,仿佛就来完成任务,第一件事是签到,第二件事是拍照发朋友圈,上课并不认真。
还有,不能让演习成为“狼来了”。比如一边拉响警报,一边特意提前嘱咐不要惊慌,这是演习,别当真。那么对普通市民来说,如果有一天真的遇到警报,他们会不会因为多次“狼来了”,而丧失应有的反应?
赵锦祯说,自己在培训中常常会找工作人员“打配合”。比如课上到一半,让人在外面高喊“起火了”,看看学员的反应。大多数情况下,学员们的反应是两两相望,在原地一动不动。一个问:“究竟跑不跑?”另一个答:“老师都没跑,我们急啥?”
还有一次在烟雾体验时,赵锦祯特意不动声色地留了一个学员下来。培训结束后,学员们一个个坐上大巴准备离开,没人清点人数,没人意识到团队中少了一人。
实训的目的,是让学员真学、真练、真懂、真会,更重要的也是希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安全意识。有人培训过后,立即购买灭火毯、手电筒、沙袋等用品。也有些单位培训后立即召开安全会议,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了。
重视防灾减灾,更多功在日常。“企业、学校、社区才能抓平时,我们只能抓一时。”赵锦祯说。
另外,火灾、地震等防灾减灾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但其他公共安全宣传还是不足,综合性内容不强。比如应对塌楼、防洪防涝、反恐防暴等,人们所知依然有限。目前,成年人中,学过应急救护知识的也是少数。
黄一鸣给中学生实训之前,一般会先让学生们做一套题目,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摸底,内容涉及日常安全领域。答题结果显示,学生们对道路安全知识比较熟悉,对民防防空显得较为陌生。
因此,在火灾、地震之外,其他防灾减灾培训也得进一步加强。
再者,教育应多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来设计。小黄坦言,自己并非防灾减灾方面的专业人士,但恰恰以普通人的视角制作出来的视频少有废话,一针见血,正符合网友们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不缺防灾减灾的知识,但是知识的串联方法、传授形式,确实到了与时俱进的时候。
是否能更少些形式主义,更重视实训、演习?是否能设计一些小游戏、小互动,加深记忆?是否可以运用VR技术,加强体验感?是否需要对成年群体有的放矢,加强制度化实训?
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我们需要摸索。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龚丹韵 题图来源:消防演习。张驰 摄
正文图片:均受访嘉宾提供
来源:作者:龚丹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