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丁其实很文艺
虽然老丁口口声声说,壹丁咖啡的地址不当街,在热闹非凡、“人头攒动”的宽窄巷子简直独辟幽径,全靠了多年口碑的老主顾和误入藕花深处的游客才得以度日,但这里却很有偏运。
壹丁的夜间经济自成方圆,除了天然的亲和力和信赖感,手磨咖啡 德国黑啤 每晚的民谣表演的组合拳,让这一隅的夜晚几乎变身成了俱乐部,台上浅吟低唱,台下中外宾朋满座。
年轻的歌者有时情不自禁,指着门口脊背笔直的制服大叔说“那是壹丁的老板丁叔”,继而动容地讲述100所学校、50余所图书馆的事迹。而往往这时,老丁会局促不安。
最近为了周转,老丁解散了几个长期合作的歌手,突然沉寂下来的舞台又遭逢转冷的天气,更显寂寞。舞台背景原本是一幅从潞江坝到宽窄巷子的原创水彩画,如今改造成了LED大屏幕,也是老丁一贯的“舍”和“与”的精神。
今年10月1日当天,70周年大阅兵用LED屏幕播放出来,效果不同凡响。本来老丁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共享仪式,结果却实现了万人空巷、普天同庆,让一旁的星巴克显得格格不入。这可能就是道高于术的地方,所谓道,就是人心。
楼上楼下,风展红旗如画。
无论如何老丁感恩宽窄,这里承载了他的苦与乐,也让他与志同道合者结缘。他吐槽那些写宽窄的文章并没写出宽窄的底蕴,音色铿锵地表达着宽窄第一代“驻民”的集体荣誉感。所以,他也并不愿意将宽窄风光的背后曝露于世。但那间24小时书吧一年十几万的租金,足以让他退出这个打出“咖啡革命”第一枪的根据地。
云中谁寄锦“书”来
知识苦旅
老丁常常感叹这条“步行街”不作美,因为车子进不来,他的“箱子”也进不来,而那些箱子是“过命”的箱子。
老丁的教育扶贫已经形成一定的KOL效应
这些箱子里有读者反哺书吧的文艺类书籍,也有等待着送往甘阿凉山区的孩子们的精神口粮。
对笔者而言,这些捐赠能管窥一个阅读者的世界,曾看过有人寄来“理想国”出品的木心作品十册,包括《诗经演》《即兴判断》《鱼丽之宴》等,这些书被陈列在壹丁24小时书吧里,供人免费取阅。
除了壹丁咖啡的常客,很少人知道老丁在“地下”搞教育扶贫已经长达11年,更鲜为人知的,是截止到前不久的9月25日,老丁已经为四川山区捐建了55所图书馆,每所图书馆都有上千册书。
之所以说“过命”,是因为翻越山区就意味着所行走道路的艰辛和危险。“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李宗盛歌词里唱的,大抵就是丁志陀螺般辗转却不改初心的写照。
被戏称为“山区教育搬运工”,他也当仁不让地把这几个字当成了座右铭,十年如一日地穿过巷子、越过山丘地搬运着书箱。今年6-9月,他分两次将筹集的爱心图书和教学仪器送到了甘孜州的塔子乡、康乐乡、然充乡及凉山州的雷波县。
又一间壹丁图书馆落成
千里跋涉,对践行者而言如同知识的苦旅,但却为偏远山区送去了进步或者开阔的可能性。何况,老丁送书的目的地,多数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又何尝不是搭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