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正在吸血的伊蚊(Aedes sp.),蓝圈中弓着的黑色部分就是蚊子的下唇
在蚊子咬人吸血的过程中,这六根针各司其职。
上、下颚主要负责割开我们坚韧的皮肤,为其他针“探路”与“开道”。
它们都比较坚韧且前端锐利,在下颚前端还有着很多锋利的小锯齿。蚊子会通过细微的振动,让上、下颚像锯子一样划开皮肤,深入我们的肌肉组织后于其中游走探路,切开碍事的组织并找到血管,再继续将血管割开。
(雄蚊的上、下颚退化,没有“锯子”的口器不能刺入皮肤,故不能用于吸血。)
显微镜下,几种雌性的库蚊(Culex spp.)的下颚,可见前端锋利的锯齿
一只蚊子正在“探路”中
找到并刺入小血管后,蚊子并不会马上吸血,而是先通过舌中央的唾液管来注射含有多种抗凝血成分的唾液,使血液能被顺畅吸入。这些抗凝血成分,正是我们被蚊子咬了之后会又肿又痒的原因!这些抗凝血成分会被人体视作外来的抗原,在蚊子叮咬的部位,发起一场免疫大战。
这场免疫大战,会让蚊子叮咬的地方发生局部的炎症反应。在炎症反应中,会有多种活性物质产生与释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就是组胺。组胺能使组织血管舒张并且通透性增加,使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得以穿过血管壁,到达局部组织进行作战,对抗并消除外来的抗原;但组胺产生的这些生理作用也会导致血液中的水分较多地渗入炎症部位,因此我们的炎症部位就会出现水肿——也就是说,让我们长出大肿包的其实不是蚊子,而是我们积极干活的免疫系统!
组胺,具有强烈的舒张血管与增大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是炎症反应中的重要物质
保证了血液的持续流通,蚊子就可以用它的上唇“吨吨吨”了。现在我们知道了,蚊子的吐唾液和吸血,其实是分别通过舌与上唇这两根不同的“针”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