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上面的这几个账号为模板,其实国内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账号,并且不在少数。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是发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内容,营造出一种“我就是机器人本人”的错觉,从而让网友们体验到这种由机械、冷漠带来的有趣,我们可以称这类 bot 账号为“机器人类”。
在如今的 bot 文化热潮中,上面的“机器人类”账号只是构成这种文化的一小部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无聊”且主题明确的博主,才催生出了目前 bot 文化中的中流砥柱群体,也就是“树洞类”账号。
在真人运营账号的前提下,有很多网友不满足于单向且机械地向外界发出信息,于是就发现了 bot 账号的另一种玩法,让帐号成为一个主题树洞,吸引网友来投稿,靠ugc来运营内容。这种类型之下,比较出名的 bot 可就多了,比如个人珍藏的 @千禧bot,用各种21世纪初的照片来勾起人们的回忆。
bot 文化的流行,或许不像其他营销行为一样,存在各种酷炫狂拽吊炸天的理论,因为这只是互联网大环境下网友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但为何偏偏bot 文化能在一天一个,甚至好几个热点的环境中流传下来,那还是有原因的。
首先,从 bot 诞生到如今 bot 流行,这个过程就有点像“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其本身的定位只是企业注册僵尸号,但没想到却做出了一般人不会想到去做的事情,给每个人平静的生活里整了点荒谬,从而就会产生有趣的想法。
其次,对于网友来说,这些 bot 账号也仅仅像是机器人一样,它们不会像真人,有各种各样的目的性,也就完全可以当作一个可以放心交谈的“树洞”,让人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生活、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几乎人人都是社畜。互联网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工作的重压、生活的暴击之下喘喘气,放松一下的场所,大家也不想在这里浪费过多的沟通成本,只想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获取知识、快乐等等。bot 恰好可以做到这一点,无论是“机器人类”账号的一本正经让人感到快乐,还是“树洞类”账号让人了解或者提供一些知识,都是不会给人带来压力的。
在以上的原因之下,bot 也就成为了一个类似“现实生活避难所”的存在,依托于“人均社畜”的大环境之下,自由地生长,最后成为了如今的一种文化。至于它为什么能在互联网热潮中屹立不倒,我想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时代在变,信息在变,但社畜永远是社畜吧。
在最后,还是希望可以推荐给大家一些本人珍藏的 bot 账号,也算是为 bot 文化的发扬光大出一份力!
1、@老広告bot作为广告圈的一员,第一个关注的肯定还是这个@老広告bot,很多年代久远的广告这个号都有搬运过,有时候也比较好奇这些素材是怎么找到的,总之强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