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各大蔬菜种植的关键时期,在春季播种完后,需要对播种后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确保种植好的蔬菜都能够顺利的出苗,吃得上健康新鲜的蔬菜。
而做好播种后的管理尤为重要,一般家庭种植园或者小型菜园都经常会遇到播种后不久,土壤就会很快变干,这样种的植物就会出现生机不良等情况。
要如何保证播种后能够有着良好的出苗状态?
播种后的管理要怎么办?
播种蔬菜的时间不同,土壤的湿度不同,幼苗出土所需要保持的湿度也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幼苗出土需要,将土壤保持在80%~90%左右的适宜湿度即可,这个湿度不是固定的数值,会受各种因素变化影响,比如天气变化,气温变化等。
因为天气变干或者气温升高等原因都可能导致适宜湿度下降,所以为了保持土壤湿润,就需要及时浇水,还需要考虑到其它的因素,比如播种前的“造足底墒”。
所谓“造足底墒”,就是有生态学家进行了研究,发现植物在发芽之前需要一定的水分,如果我们可以将种植蔬菜的土壤在播种前先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分状态,这样再进行播种,很多蔬菜都能够保证一根苗出一根苗。
并且不同蔬菜种子不同,所需水分也不同。
比如一些大型的如毛豆等,其缺水的时候,浸种后可以吸收部分水分,从而萌发出来;还有一些小型菜籽如西红柿,这种一般在干旱的时候才会吸收水分。
如果在潮湿环境下播种就容易生虫发霉。
所以,在适宜的时机,通过交替施加水分来提高土壤湿度,达到“造足底墒”的目的,这个方法是人们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来的有效方法,具有可靠性。
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还可以采用覆盖材料,比如地膜或者稻草进行覆盖,这样既可以防止杂草过多生长外,还能够有效保证土壤湿度,也能够保证温度。
在幼苗出土后,还要进行精细化管理,保证植株间的通风性,并注意浇水频率与浇水量,避免土壤出现过干或者过湿的情况。
在幼苗出土比较早的时候,这样就会发生“吊死苗”以及徒长苗等等现象。
一方面要保证土壤湿润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土壤太干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很多人在播种后没有及时观察状况,并不清楚何时浇水,而等到发现泥土干了,再浇水,这时由于温差变化或者蒸发效果等问题,导致泥土更快变干,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植物生长。
有的人会认为淋浴下雨的时候才浇水,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因为淋浴浇水时间不多且浇灌不均匀,不仅没有改变干旱状态,有可能还会导致干旱更加严重。
所以,为了保证你的植物能够有更好的生长状态,就要适时浇水,保持适宜的湿度,并加强观察,当天气或者气候变化时,要及时做好应对准备。
只有比别人多付出一点努力,人家就有胜出的机会,所以观察和分析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一步。
为了保持适宜湿度,我们还可以采用喷水等办法,将水直接喷到植物上面,这样其需水量更多,速度更快,当气温升高的时候,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将水分补齐。
还能加入一定量的肥料,能够加速植物吸收,提高植物生长速度,但是一次性不能喷太多,需要间隔一段时间再进行第二次喷洒。
总的来说,在幼苗还未长出真叶之前,浇水次数不可以很多次,只要有一些轻微潮湿就可以了。
如果还处于幼苗状态或者还没发芽,这时如果浇太多就会导致“吊死苗”的现象。
因为幼苗还没有完全长出来,所以这时也不容易看到问题存在。
发现了问题再想解决就已经晚了,所以,在初始阶段还是要很注意这个阶段的浇水控制量和次数,不可盲目多或少。
而当幼苗长出真叶后,也是需要精细管理的时候。
这段时间我们要确保适宜环境,同时避免外部空气侵蚀导致损失。
这个时期如果出现过于干燥或者潮湿,都将造成一定影响。
如果过于潮湿,就会使得根系无法喘息或者排出多余的水,从而对幼苗造成影响。
当小苗长出真叶后,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这时温差变化就会影响其生长状态,在出现“徒长”现象时,说明我们需要开始降低浇灌频率了。
还有一种情况下,如果地势较为空旷,在外部天气变化影响下,会导致植物营养流失较多,需要增加施肥频率,提高养分浓缩度。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避免大风影响和流水冲刷造成养分流失过多的问题。
这种时候对环境要求更高,更需要灵活应变。
首先,在有需要时要减少浇水或浇灌频率和量,偶尔使用些简单喷雾器,每次适量喷一点,各方面适度,即可避免过度浇灌,也能将植物养活,不至于出现“吊死苗”现象。
其次,如果只是在表面过干,可以稍微浇一些水,但不能过多;再者,我们还可以用草垫上一层,当温度合适且潮湿时,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隔绝保湿保温,以此增加出苗几率。
最后,还有过潮湿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由于多次浇水或者下雨等原因造成,此时我们需要先晒一晒,再等到空闲时需逐步减少其湿度,这样才能保证其正常颜色显现,如果再有疑虑,还可以掰一掰去掉部分茎秆继续观察再行处理,以免损失更多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