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一个古镇长大。说是住在镇上,但与生活在农村也差不多,住处附近就是农田。
夏天最大的乐趣可能就是捉蜻蜓了。尤其是在学校放暑假期间,很多小伙伴会整天整天地顶着烈日,在田埂上地垄间奔跑,追踪着各种各样的蜻蜓。一个暑假下来,晒得黑不溜秋的,大人骂“油腊鬼”。
我们不会称之为“蜻蜓”,那是后面在课本中知道的学名,我们叫“丁丁猫”。大人们对小姑娘头上扎的小揪揪,也叫“丁丁猫”。
捉蜻蜓在一天中大致分为两个时段。
白天捉小一点的。这些蜻蜓通常飞一小段就会停下来,一般是停在地里各种作物上。我们会蹑手蹑脚地靠近,直接用一只手做成围状,飞快地挥向蜻蜓并攥紧。这种捉法成功率不大高,首先不易接近,其次也容易将蜻蜓捏坏。
更高级一些的做法,是使用蜘蛛网。又分两个方式:用一根长杆绑上一个小枝丫,四下角落里找蛛网,将蛛丝搅到枝尖上,收捏成一团,吐上几口唾沫,可以让蛛丝团有不错的黏性。蛛丝团可以牢牢地黏住蜻蜓翅膀。或者,用竹条挽一个圈,也固定在长杆上,将蛛丝缠到圈上,就可以得到人造蛛丝网了。这两种工具都能更容易地捉到蜻蜓。不过,各有所长。
我更喜欢用蛛丝团,操作起方便,蜻蜓停靠的各种位置都能适用。因为有长杆,就可以远距离接近停着的蜻蜓,不会惊动蜻蜓,就比较容易捉到了。
我们对蜻蜓分类,是按外型和颜色。红蜻蜓是所有小伙伴的最爱,可以追过几条田坎去捉。但对其他样子的蜻蜓,我们通常也没什么选择,能捉到的都动手,毕竟,蜻蜓并不容易捉到的。而且,一定要在白天捉到几只蜻蜓,并保证活着,接下来还有大用处。
到了傍晚,天光仍亮时,小型蜻蜓看不大到了,却飞来了体型大得多的蜻蜓。我们都称之为“木瓜”,但都是小伙位间的口耳相传。直到现在,我也不知这名称的字眼到底是什么。
“木瓜”很少停驻,似乎一直在飞着。它们比白天见到的蜻蜓数量少得多,白天里也很少见到它们,见到也极少能捉到。“木瓜”通体翠绿,体态修长,复眼大而亮,很漂亮。
捉“木瓜”,只能诱捕。将白天捉到的小蜻蜓,用线绑住脚爪,中间留一段线,一头绑在小棍上。最好小蜻蜓还活着,能飞动,实在没有,死的也凑合。当有“木瓜”在头顶或身旁飞过时,就舞动小棍,让“木瓜”注意到,并扑向小蜻蜓。“木瓜”一旦抓住小蜻蜓,通常就不会立即放松。这时,得手疾眼快了。左手松握连线,右手放掉小棍,让纠缠一起的“木瓜”连同作为诱饵的小蜻蜓的那端,迅速滑向左手端,右手盖将上去,捉住“木瓜”。如果诱饵半死不活或者根本就是死的,不能飞动了,也可以直接甩向地面,再扑上去捉住。
小一点孩子,技艺不熟时,只能跟在经验丰富的大孩子,替他们拿着被捕获的“木瓜”。用手指缝夹着“木瓜”翻转的双翅,就像反剪阶下囚似的。
颜色越深的“木瓜”,被认为是老的,小伙伴以诱捉到老“木瓜”为荣。可能是认为老“木瓜”久经考验,不容易被诱到。
直到夜幕降临,看不清“木瓜”了,这一天中的第二阶段才告结束。
阶下囚的命运基本都很悲催。很少有被放掉的,大多被放在蚊帐中了,说是让他们帮着吃蚊子。睡前看着几只“木瓜”飞动,或挂停在帐子上,很有趣味。只是从来没见过“木瓜”吃蚊子。第二天起来,“木瓜”基本上都死掉了。没人会可惜,因为新的一天又可以捉来新的“木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