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墨法在书法中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行书和草书之中。“墨分五色”的概念最早出自于国画,也在国画领域被大家熟知,然而书法中也讲求“墨分五色”,关于“墨分五色”,你知道多少呢?
“五色”最早出自《老子》“五色令人目盲”。其释义为:青、赤、黄、白、黑五色,使人眼花缭乱。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明确提出书画中“墨分五色”的观点:
“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飏,不待铅粉而白。山不等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正如张彦远所说的,“墨分五色”好似万物中的天然色彩。起源于中国的水墨画的“墨分五色”,是一种国画的技法,画家用水去调节墨色的浓淡,可以得到多层次的绘画效果。后来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进步,“墨分五色”也逐渐走入书法的技法范围。
与绘画所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技法不同,书法中的“墨分五色”主要指的是“浓、淡、润、焦、清”。
浓——浓墨是书法的主要墨法,“浓”指用笔非常的“实”,墨色的黑度,仅次于焦墨。
焦墨可能有光泽,浓墨因为加入水分,虽黑而无亮光。墨不浮于纸面,力透纸背,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
这种效果如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描绘的:“凡墨色奕然出于纸上,莹然作紫碧色者,皆不足与言书,必黝然以墨,色平纸面,谛视之,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画内之墨,中边相等,而幽光若水纹徐漾于波发之间,乃为得之。”此论形象地描绘出浓墨呈现出的神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