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灭绝都像一场“死亡游戏”,而通关的幸存者,往往具备三个特质:简单、灵活、能苟。
二、五次灭绝“全勤奖”得主:谁在“装死”中永生?1.海豆芽:寒武纪“钉子户”的躺赢哲学
这种形似豆芽的腕足动物,自5.2亿年前寒武纪大爆发起,就扎根海底淤泥。它们靠“三点法则”活成达尔文口中的“活化石”。
- 穴居躺平:奥陶纪时期,它们演化出穴居习性,把自己埋进泥里躲避灾难。
- 多样性储备:群居、黏附、固着等多种生存模式,让它们在灭绝事件中“总有一款能活”。
- 随机选择:二叠纪大灭绝时,平直壳体的穴居类被随机保留,其他类型淘汰——自然选择?不,运气也是实力。
如今,它们仍是广西沿海的“海鲜小吃”,生命力比菜单还长。
2.肺鱼:4亿年“土遁大师”的终极保命术
非洲旱季的河床上,当地人一锄头挖出的黏糊“鱼干”,正是躲过五次灭绝的肺鱼。它们的绝招堪称“动物界冬眠Plus版”。
- 淤泥封印:旱季钻入泥土,分泌黏液结成“茧”,仅留呼吸孔,休眠四年不死。
- 肺部呼吸:4亿年前气候剧变时,它们放弃上岸,转而进化出肺,直接呼吸空气。
- 停止进化:靠保命技能“苟”过灭绝,但也因此4亿年未进化,最终被人类挖成蛋白质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