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抒怀 摄
出檐是建筑屋面突出外墙向外部空间的延伸。《考工记·轮人》记载:“上尊而宇卑,叱水疾而远。”意思是说,古代造房要使屋顶高耸、屋檐低下,坡度越大,雨水的流速越大,从而减少连绵降雨对建筑缝隙的渗透。
此外,出檐可避免飞流而下的雨水冲撒在台明(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上,从而使柱根、墙身免受雨水的侵蚀,起到避雨防湿的作用。江南烟雨多情处,最是一檐珠雨帘,坐在屋檐下听雨,也不失为一种黄梅时节独特的韵致。
翘脚纳阳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翘脚是在建筑出檐的同时向上翻起,类似施加了向上而又回收的力量。翘脚常用于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形如飞鸟展翅,又称飞檐翘角。
▲ 熊伟 摄
这一设计不仅使檐角形式更加灵动富有美感,而且为建筑内部争取了更多的阳光,使日照的部位加大、面积更广,更利于建筑本身及室内环境的纳阳防潮。
透风干燥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