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黑 摄
透风是古建筑排湿干燥的重要处理方式,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空气循环器”。传统建筑的墙体较厚,一般超过立柱的直径,这些木柱处于密不透风的厚墙中极易受潮而产生腐朽。古代匠人利用砖石等进行镂空雕刻,填充在预留洞口位置,使墙体中立柱周围的空气上下对流,从而排出潮湿气体。古建墙面填嵌精巧的砖、石雕刻后,既增加了美观效果,又使木结构得以长久留存。
彩饰御水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 熊伟 摄
我国传统建筑从粉墙黛瓦到檐下彩绘,用色大胆,对比鲜明。古代匠人对建筑木质构件的彩饰,主要体现在油漆处理上。木柱经干燥、烘烤、砍斫、刨光等加工、安装后,采用桐油和棕、麻等均匀缠裹外敷油漆,经过油漆彩绘的木构件既美观,又能达到防裂、防虫、防潮的效果。
木质构件按照一定格制进行图案的绘制,形象生动,寓意隽永,极富感染力。2008年,建筑彩绘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院落导排
“水园芒种后,梅天风雨凉”
传统古建的有组织排水系统包括屋面处理、砖瓦铺砌、檐口处理以及院落地面和地下的排水沟等。古人对室外及院落的勒角、散水、明沟、暗沟、地漏等建造极为重视,还会在夯实灰土的基础上排满砖瓦和鹅卵石。每逢雨天,这套排水系统能迅速地聚拢雨水导入地下暗沟,再排入河道;雨过天晴,独具匠心的水波纹理和地漏石雕,亦是一种美感的延伸。
传统建筑的防潮智慧你get到了吗?那么,你知道居住在现代房屋建筑中,该如何在梅雨季除湿防潮吗?小苏接下来献上一份日常防潮攻略,请收好!
梅雨季·日常防潮攻略
1
空调:开启家用空调的“除湿模式”,抽走房内的湿气。
2
除湿盒:将除湿盒放在壁柜、衣柜、鞋柜内,起到局部除湿作用。
3
苏打粉:可以吸收湿气,结块后可用来当清洁剂,刷洗浴缸、洗手台等,去油去污兼防霉。
4
洗衣粉:打开新的盒装洗衣粉,或将旧的倒入用完的除湿盒中,放在需要除湿的角落即可,洗衣粉吸水结块后仍可拿去清洗衣物。
5
咖啡渣:兼具吸湿除臭双重效果,与纱布袋结合成为小型除湿包。
6
保鲜袋:怕受潮的中药材或者食物可以用保鲜袋封存,如果已经受潮可以用微波炉烘干后再封存。
7
活性炭:利用其多孔质的特性来吸附异味,释放负离子改善各类壁橱潮湿发霉的情况。
8
蜡烛:点燃的蜡烛使水汽无法凝结,从而减轻室内湿度。选用香薰蜡烛,既可以干燥空气,又可以祛除异味。
9
报纸:对于潮湿有积水的地面,铺上报纸可以防止滑倒,还能快速吸收水分。
梅雨季,备好雨伞保持好心情~
(来源:“建筑的文化”微信公号;撰稿/李亚 刘羽璇;编辑 / 李瑶;本文系我苏网特约稿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