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窑撇口圈足洗 观复博物馆藏
▲ 观复博物馆为保持这件汝窑洗的出土原状,视土沁为宝。而一般西方博物馆和拍卖会,会先将古器擦拭得干净亮洁用以展示。
2015年,故宫博物院在全世界范围内统计汝窑典藏,共计93件,观复博物馆这件位列其中。
素有青瓷典范美誉的汝窑,其独占鳌头的地位究竟形成于何时?
南宋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有“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意思是说,在故都汴梁城,定窑烧制的白瓷不能进入大内,皇宫只用汝窑烧的瓷器,因为定窑白瓷刺眼。
比陆游稍晚一些的南宋人叶寘(音置)比较过汝窑和河南其他地区的青瓷窑口,在《坦斋笔衡》里记录,“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这段记载已经将当时汝窑为魁的优越地位和后来群起仿制的历史情况写得十分明白。
“芒”是一个专业术语,有两层意思,一是碗的口部是涩圈,没上釉。另一层意思是说白瓷刺眼。由此可知,汝窑几乎完整地为釉所包覆,其釉质温润,符合北宋皇室的审美追求,遂为御供器皿。汝窑烧好的瓷器先让宫廷挑选,其余的还可以卖出去。这也能解释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出土的瓷器为什么质量不一,有的跟清宫收藏非常一致,有的差距很大。

宝丰清凉寺出土遗物
到了明代,有一个人叫王世懋(音茂),他在《二委酉谭》中说,“宋时窑器以汝州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明朝人是这样认为的:汝窑地位第一,北宋的官窑地位次一等,低于汝窑。
古人的文献记载,对后人产生很大的影响。15世纪中叶以后,汝窑的鉴赏逐渐成为风尚。本身为收藏家之子的曹昭,评论汝窑“ 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润,薄亦甚难得。”

北宋汝窑水仙盆 (有蟹爪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汝窑无纹水仙盆 釉色均匀,通体无纹,堪称传世仅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曹昭对汝窑的精确描写,说它的颜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润,如果薄就更难得了。有蟹爪纹是真的,没有的话更好。现存的汝窑器,确实大部分有蟹爪纹,但我们要灵活掌握,有和没有都不是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