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隆剃刀”定律
第二个定律“汉隆剃刀”,是“奥卡姆剃刀”的延伸,是美国一位名叫汉隆的学者提出来的,大概意思是:
能解释为“愚蠢”的行为,就不要解释为恶意。
这里的“愚蠢”是加了引号的,不仅仅代表无知,也包括偶然的、非故意的、其他目的的意思。
如果你主观认为别人带着恶意针对你,你的思维就不会再延展下去,只会进入到一种“战斗”状态,原本不是敌人的对方,最后就真变成了你的敌人。
如果你懂得“汉隆剃刀”定律就会明白,很多矛盾,只是机缘巧合,或是利益驱动之下的正常反应,这里面并不存在善恶。
十几年前我做主管时,跟随过一位不错的领导,他被派到另一个机构,我想跟过去。
这时麻烦来了,新来的总经理也赏识我,找我谈了几次话,想让我留下来。
但我态度很明确,一定要走,这下把新领导给惹恼了。
那新领导到处告我的状,宣扬我的不是,有些甚至是捏造的,调动也一直被他卡着。
当时我既生气,又无奈,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
我还主动找新领导沟通几次,说自己的处境,希望对方能理解。
新领导拍了拍我,说:
“我理解你,不过你在不合适的时候站在了我的对面,所以我不会轻易放过你......”
后来,事情闹得很大,地区老大都参与协调,我放弃了很多业务,才调动成功。
我应该和新领导结仇了吧?
然而并没有,我在公众场合见他,仍然热情地打招呼,当做什么也没发生,他也热情地回应。
后来,阴差阳错,我俩都调到了总部,我当时级别也升了,和他级别差不多,只不过管的内容不同。
一次他们部门有项活动,需要我们部门支持,那领导可能顾忌之前和我的矛盾,于是让他的手下和我的手下沟通。
我知道后,主动发邮件给他,说这次活动我们一定会大力支持。
最后活动很成功,领导很满意。结束当天会场外下起了大雨,我帮他安排了车,并撑伞把他送到车前,他看着我淋湿的半边身子,深情地握了握我的手。
第二天,他们部门起草了一份邮件抄送给大领导,狠狠表扬了我们部门。
后来我出来做培训,我的第一个客户就是这位领导介绍的。
我说这个是想表明,这世界有完全坏的人吗?
绝对有,但是一定不多。多数人不好也不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对既得利益做出反应。
就像那领导刚刚上任,下属就要跳走,他才要极力阻挠,与其说是针对我个人,不如说他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威。
如果我理解成一种恶意,和他不共戴天的同时,也给自己堵死了一条路。
不轻易把别人针对自己的言行归为恶意,真不是高风亮节,最起码我还没到那个境界。
我只是觉得,除非报复对方能给自己带来收益,否则,只会无端消耗自己的精力,给自己树立了仇家,其他一无所得。
和别人冲突之前,先考虑一下你的收益和损失各是什么,成为一个理性的人,别做情绪的傀儡。
“劳力辩证”定律
“劳力辩证”定律,是德国作家罗尔夫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讲了一个故事:
约翰是美国空军士兵,他好不容易通过了跳伞测试。在这之后有一个隆重的仪式,每个通过的人可以得到一枚降落伞形的别针。
轮到约翰时,他的上司竟然以一种挑衅姿态站在他面前,将别针放到他胸前后,猛击一拳,结果别针扎进了约翰的身体。
从此以后,那枚别针和小小的伤疤一起,被约翰当成了荣誉的象征。
别针被裱进相框,挂上墙。而伤疤,约翰一有机会就向人展示。
罗尔夫说:
这是认知失调的表现,人都有把磨难后的成果“神圣化”的倾向。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反应。
“劳力辩证”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
一个女孩迟迟不愿离开人渣男友,因为她执着于以前的付出,以为坚持下去就可以换来浪子回头;
很多人即使公司给的待遇很差,也不愿意离职,因为他们觉得吃的这些苦会变成一个个筹码,最终会换来亮丽的成果。
其实,这都是把苦难神圣化的结果。
知道这个定律后,一方面你要提防,当你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投入过多情感时,想想会不会是这个定律在作祟。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利用这个定律。比如和人打交道时,让对方帮你一个小忙,往往是让两人关系更深入的方法。
这个世界有时挺反常识的,就像经常帮你的人,都是以前帮过你的。那些没帮过你的人,多半以后也不会帮你。
这是因为前者曾经为你有过付出,而后者没有,这也是“劳力辩证”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