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唐代,中国的诗词中就开始出现“玫瑰”这种花儿。在古人眼中,玫瑰的典型特点就是有刺。比如,宋代诗人项安世就写了一首《郢州道中见刺玫瑰花》,其中写道,“一路繁香伴行客,只应多谢刺玫花”。在古代,人们也很容易把“玫瑰”和“蔷薇”搞混,明代诗人陈淳曾写道,“邻家走儿女,错认是蔷薇”。而中国人把“玫瑰”作为爱情的象征,大约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人关于“玫瑰”象征男女爱情的诗词特别多。
1. 下阶笑折紫玫瑰,蜂蝶扑云鬓,周密相对于中国传统来说,中国传统喜欢的名花不在少数,比如“国色天香”的牡丹,比如“枝头抱香死”的菊花,“傲雪欺霜”的梅花,这些名花,都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玫瑰”与这些名花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些名花都有一定的季节属性,在某个季节开放,在其他季节,则不见影踪;而“玫瑰”则在春夏秋都有开放。这个属性,对于恋爱中的男女来说,特别友好。比如,这首宋代词人周密的《好事近》,写的就是秋天开放的玫瑰:
秋水浸芙蓉,清晓绮窗临镜。
柳弱不胜愁重,染兰膏微沁。
下阶笑折紫玫瑰,蜂蝶扑云鬓。
回首见郎羞走,罥绣裙微褪。
下阶笑折紫玫瑰,蜂蝶扑云鬓
“秋水浸芙蓉,清晓绮窗临镜”,已经是秋天了,秋水浸透芙蓉都老了。清晨,她起来在绮窗下临镜打扮。“柳弱不胜愁重,染兰膏微沁”,秋霜重,弱柳就像一个人不胜愁一样,无精打采;而染兰则是刚刚开放,稍微有一点香味。
“下阶笑折紫玫瑰,蜂蝶扑云鬓”,她笑着走下台阶,折了一些紫色玫瑰,插在云鬓上,只见一些蜜蜂蝴蝶直扑她的云鬓。“回首见郎羞走,罥绣裙微褪”,一回头,却看见情郎,不由含羞而走,顾不上网状绣裙都稍微有一些褪下了。
这里的“玫瑰”,明显象征了女孩的甜蜜爱情,这个小动作被丈夫发现了,不自觉有些害羞。“回首见郎羞走,罥绣裙微褪”,跟易安居士的“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有异曲同工之妙。
2. 问君青春得几许,看取架上红玫瑰,戴表元这首南宋诗人戴表元的《吴姬曲五首》,又稍稍有些不同,女孩以“玫瑰”比拟自己的青春年少,倾世红颜,可以说是十分准确,而且也带了示爱的成分。可以说,这首诗的“玫瑰”比喻是非常恰当的:
吴姬来,吴船荡漾湖花开。
隔堤迎笑欲飞举,不用少年多桨催。
问君青春得几许,看取架上红玫瑰。
问君青春得几许,看取架上红玫瑰
“吴姬来,吴船荡漾湖花开”,吴地的女孩来了,她们乘着吴船在水面荡漾,湖中的荷花盛开。
“隔堤迎笑欲飞举,不用少年多桨催”,隔着大堤,就对我们笑面相迎,那身形像是要朝我们飞过来了,而不用划船的少年拼命划桨而来。
“问君青春得几许,看取架上红玫瑰”,问她青春年少,到底几许?她回答,你看看花架上的红玫瑰就知道了。
一句,“问君青春得几许,看取架上红玫瑰”,红火的玫瑰,火红的青春,火红的爱意!
3. 香丝压枕落玫瑰,忆得双文睡脸回,王彦泓“玫瑰”象征的爱情,是一种火热、大胆的爱情。跟《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最为贴切,而张生的原型是唐代诗人元稹,崔莺莺的原型则是“双文”,元稹在蒲城所恋崔氏少女之名。自从元稹的《赠双文》之后,“双文”就成了热情火辣少女的代名词。这首明代诗人王彦泓的《效元相体·其二》,也是以“玫瑰”象征恋爱中女孩的火热:
香丝压枕落玫瑰,忆得双文睡脸回。
底事沉吟又如笑,与君刚在梦中来。
香丝压枕落玫瑰,忆得双文睡脸回
“香丝压枕落玫瑰,忆得双文睡脸回”,熏香的发丝压在枕上,而枕边的玫瑰落在了地上,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她的睡脸转了过来。
“底事沉吟又如笑,与君刚在梦中来”,问她,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她又是沉吟,又是浅笑,她回答,刚刚在梦中和你在一起,结果醒来就看到了你。
在唐朝时,“玫瑰”刚刚兴起,还没有代表爱情,不然,元稹一定会把“玫瑰”写进他的《赠双文》一诗里,因为使用“玫瑰”比喻元稹和“双文”的爱情,再贴切不过。而这首诗里的“香丝压枕落玫瑰,忆得双文睡脸回”,则弥补了元诗的缺憾。
4. 采之赠佳人,不用持琼玖,欧大任这首明代诗人欧大任的《沈山人二画为张叔龙题·其一》,明确的指出,玫瑰是送给热恋中女孩的最好礼物,胜过任何美玉。因为它既有美玉的美,还有美玉所没有的香,更是代表了火热的爱情:
露蕊濯菊裳,风香度兰牖。
采之赠佳人,不用持琼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