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胶州沿海地区,丰富的民间风俗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深深扎根于百姓的生活之中。今天,就来聊聊这里在妇女坐月子、老人祝寿、乡民乔迁方面别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胶州湾的渔民正在海边劳动
坐月子:祝福与关怀的交织
在胶州沿海地区,有乡民家里妇女生育小孩,可是一件大事,孩子出生后,会在门口挂上红布条,这是告知外人家里有新生儿,同时也有祈福之意。妇女产期称为“坐月子”,婴儿出生三日,叫过“三日”。妇女产后一周内,邻里乡亲不随意串门,避免打扰产妇休息。第八天或第九天,娘家人会送来丰富的 “汤米”, 寓意“吉祥礼福”,祝福母子平安。娘家人送汤米有讲究,妇女要是生男孩,娘家人要在第八天送汤米,要是生女孩第九天送汤米。
亲友看望坐月子的妇女
这时,亲友间也送些食物到家里看望妇婴,送的“汤米”礼,有馒头、面卷子、鸡蛋、红糖、油条、猪蹄、小米等滋补食物,以帮助产妇增加营养。居家主人都要给送汤米的亲友回赠礼物,回礼中一定有染红的熟鸡蛋。
等到婴儿出生百日,亲友们再次赠送银手镯、脖锁、小儿衣物等。称为过“百岁”。 婴儿百岁日,居家主人还要设宴款待亲友以示庆贺,只是贫富程度有差异。有俗语:“姑家的裤,姨家的袄,妗子家的鞋穿到老”。
祝寿:尊老敬老的温情表达
祝寿在胶州沿海地区向来弥漫着浓厚而温情的氛围。在这片靠海的土地上,一些家庭对于年长辈迈入六旬这一重要的人生节点,怀着无比的敬意和重视,总是会举行盛大而隆重的庆祝活动。晚辈们更是会提前许久就开始精心筹备,事无巨细地安排每一个环节,只为给长辈留下一个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亲友们在为老人设宴祝寿
上世纪 80 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过生日和祝寿这类活动愈发重视起来。儿女们会满心欢喜地为长辈挑选寿辰蛋糕,那精致的造型和香甜的味道,承载着满满的祝福;亲朋好友们也会纷纷送来点心、糖果等礼品,表达自己的关爱之情。甚至有的家庭为了彰显对长辈的敬重,不惜大操大办,邀请众多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共同欢庆这一特殊时刻。
在胶州的城乡,每逢有人过生日,无论长幼,一般人家都会遵循传统习俗吃上一碗面条,称之为“长寿面”。这一根根细长的面条,寓意着生命的绵长和幸福的延续。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十分忌讳喝粘粥,因为当地有一句俗语:“喝了粘粥,一年糊涂”。这句俗语反映了人们在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能够避开一切不利的因素,以求得未来一年的顺遂和清晰。
乔迁:开启新生活的仪式
当有家庭迎来乔迁新居这一重大时刻时,胶州沿海的乡民们总会以一场热闹非凡且充满仪式感的活动来庆祝。在筹备阶段,他们首先会极为慎重地挑选一个良辰吉日,因为在他们心中,这一天的选择关乎着未来新家的幸福。
70年代,胶城乡民迁入新家的场景
到了搬家当天,那场面更是热闹且充满寓意。新居主人会精心准备发面馒头,这不仅仅是普通的食物,而是象征着“发家”的美好祈愿,期望着在新的居所中能够财运亨通、家道兴旺。同时,还会带上装满五谷杂粮的袋子,那沉甸甸的袋子里装着的是对生活富足、五谷丰登的深深向往。
有的乡民在迁入新居后,会特意邀请一位技艺高超的书法老师,挥毫泼墨写上一幅饱含着对未来生活美好憧憬的祈福对联。当这副对联被庄重地贴在大门上时,仿佛为新家注入了满满的福气。紧接着,进大门时燃放鞭炮,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耳欲聋,更向街坊宣告着新家的开启。随后进屋点着灶炉,象征着新家的日子将会红红火火、兴旺发达。
新居主人正在宴请亲朋好友们
就在此时,亲朋好友们也会纷纷前来祝贺。他们带着精心挑选的礼品,这种行为被称为“烧炕”,旨在为主人乔迁新家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而热情好客的主人为了答谢大家的深情厚谊,必然会摆下丰盛的酒席,宴请所有的宾客。那满桌的佳肴和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温馨、欢乐的画面。
这些民间风俗,承载着胶州沿海地区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代代相传,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印记。(文/一江春水)
编辑丨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