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生产垃圾,一部分作为“二等品”,被挑出来流入市场直接销售,剩下无法再挑选利用的部分,被投入机器,生产成回收料,再次流入一次性卫生用品的生产企业。
不卫生不*菌的一次性内裤
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多家一次性内裤生产厂家生产的产品并不卫生,根本就不会*菌。产品包装上标注的面料材质是“棉”,实际却使用的“涤”,在一些型号的一次性内裤上,企业直接写上“纯棉”,严重“货不对板”。
如记者在梦阳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都是在徒手制作一次性内裤,原材料也随意堆放,布料旁还堆着垃圾杂物,凌乱的编织袋里装满即将销往市场的一次性内裤。
记者在商丘市虞城县接连走访了十多家生产厂家看到,车间随意散漫生产的现象不在少数,生产好的一次性内裤被随意堆放,工作台也是工人的餐桌。
在车间里,工人正用喷枪往内裤上喷一种特别的液体——“枪水”。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喷在一次性内裤上的液体,其实是一种强力速干去污剂,气味不好闻,也不能直接用手去触摸,“闻着有一股呛鼻子味儿”。
在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可以提供“代加工”服务,他们生产过“初医生”一次性内衣、“贝姿妍”一次性内裤和“浪莎”一次性内裤,为了控制成本,部分产品不进行*菌消毒。
啄木鸟维修连骗带蒙全是套路
啄木鸟家庭维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家电维修平台,公司宣称在国内300多个城市都有业务开展,在线接单的维修师傅达10万名之多。
记者通过应聘进入该平台工作。培训经理表示,上门维修人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想尽办法在服务过程中提高收费。
两天的入职培训课程结束之后,记者跟着公司安排的黄师傅去给一位客户更换洗衣机的电机。这一单,黄师傅收了客户659元维修费,换下来的电机卖了60元,成本只有购买塑料电机的91元。
接下来的几天,记者几乎每次上门维修都能见识到“新套路”:一位客户水龙头没打开,导致洗衣机无法进水,师傅上门打开了洗衣机的水龙头,收费100多元;燃气灶没电,客户更换电池后没拿掉电池帽,给客户更换成本20元左右的点火器,再将电池帽拿掉,收费250多元。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维修师傅想尽办法多收消费者钱呢?黄师傅告诉记者,最核心的关键,还是来自家电维修平台施加的压力。公司会要求维修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尽可能提高收费。
黄师傅表示:“你只能拿到四成回报,公司拿六成,想赚钱只能靠换东西。”由于维修平台掌握着客源渠道,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没有平台,师傅们几乎接不到维修单。
一斤变三两的保水虾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