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孔竖笛口水怎么处理,如何正确拿八孔竖笛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5-04-13 00:32:56

【来源:江海晚报】

今年的春意,来得有点快,猝不及防间,家乡的一切都朗润起来了。

每次回去,我都喜欢在老家周边走走看看,尤其是在这春天里。这不,不自觉已经踱到了家门前的小河边,一抬头,惊见临水芦柴鞘节处已泛出青碧色,走近细看,一些芽苞匍匐生长,在枯黄的壳里溢出一抹嫩绿,或深或浅,或多或少,但入目却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动。

芦哨似笛而非笛,是我们用家乡的芦柴修剪制作而成的一种村笛。

芦柴是老家那边对“江柴”或“岗柴”的俗称,较芦苇更为粗壮和高大,可以高达四五米,直径也有两到三厘米左右;其叶子宽阔肥厚,遒劲舒展,却又忠厚朴实,没有那种逼人眼的绿。近年来,因为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作为冬季柴火的用途已渐弱化,经历去年一冬,河边还有整簇整块的芦柴未被砍伐,春风一到,立即摇曳呼应。

这是制作芦哨的最好时节。

芦哨的选材是有讲究的。可以优先选择芦柴半腰处的旁生枝丫,其粗细可较无名指小些,这样,在稍后的刀削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制成后声音也会较为清亮。可以选取一段十厘米左右的枝丫段,这段枝丫中不允许有鞘节,然后将这个小芦柴管一端的鞘节去掉,另外一端保留;再在保留的鞘节那里向前选定一厘米左右的距离迅疾逆向下刀,即由一厘米处向鞘节方向平动,刀口到鞘节处戛然而止;此处切忌用力过猛,刀口一旦越过鞘节就会功亏一篑。这时,用小刀将分离出来的那部分一点一点地打磨、削薄,形成一个舌状的平面,可以充当“音簧”的作用。这里是最关键的地方,动刀要缓和,动作要轻柔,舌面厚一点无法出声,薄一点则声音尖利刺耳。

芦哨做成后,河边便是此起彼伏的芦哨声。有时,我们还模仿《铁道游击队》里的情报传递方式,用声音长短、高低频次等变化作为暗号进行通话。只是芦哨的声音相对简陋单一,难以婉转成曲。后来我们无师自通,参照长笛的样子,取另外一段相对粗些的芦柴段,在上面雕刻七个小孔,然后将大管套小管,吹奏时手指轻轻轮按小孔,芦哨的声音便丰满和润起来。我们往往“沉醉不知归路”,有时吹奏时间长了,舌头都是涩涩的,甚至还带一点轻微酸楚。芦哨的声音或直白响亮或低沉浑厚,甚至还和我一样五音不全,但那陌生又熟悉的声音裹挟着一种久违感,一旦响起,瞬间就将我淹没。哨声向四周远去,遮盖了若有若无的风声,逗得河中野鸭阵阵“嘎嘎”相和,也让田野中的邻人笑骂“这群孩子,就知道玩,不要把旁边的麦苗踩踏了”,也许他们也记起了自己的童年,并不过分苛责,“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撩拨得人内心蠢蠢欲动,纵使有口水从芦管末梢滴落,我们也都乐此不疲……一些温馨的气息在哨声中愈发浓郁,依稀可以望见那当年闰土一样的乡野少年,跨田越埂,风一般地飞奔而来。

其时,芦哨还有一个孪生兄弟,那个制作就简单一些了。是将芦柴顶端生长花穗的那一段整体拔出来,将芦花摘去,尖细部分切除,保留顶端的中心圆管部分,接下来用一把锋利且极薄的小刀直接在管轴上剖开一条直线,裂痕可直达顶端鞘节处;然后,像吹竖笛一样,哨声就出来了。不过,此处刀划裂痕务必细且窄,否则只能发出“嗤嗤”的漏气声。这种芦哨的声音相对更加尖细些,且单调得可怜,我们通常做给那些比我们还小的孩子玩。

哨声如令,万物生长。远方,一大片青绿色铺向天际,如潮水般蔓延而不知所终。在这里,时光仿佛一下子停滞下来,我蹲下身子,轻轻抚摸那刚刚萌芽的小草,掌心相触,有一种非常细小的刺痛感,仿佛那是它们生命的气息和生长的力量。这样的日子、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时光,零落旧事,滋养新生,嫩绿满眼,欢喜盈怀,令人难以自拔,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与平和。

白居易有诗说“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诗中对村笛是极蔑视的。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境由心生,于当时的我们而言,这些芦哨声却是“如听仙乐耳暂明”。

汪曾祺曾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而这些就是我们心中的“角鸡,跳鱼儿,贝壳,猹……”就是我们的热爱。没有这样一曲哨声,就总觉得在这个春天还有一场约定未赴,还有一个牵挂在心,还有一个故知在等候。

春去春归,生生不息。在芦哨声声中,我们与家乡“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文:杨红兵

编辑:黄梦倩 陈诺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