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图/视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这厢,炉火将变硬的颜料慢慢加热软化,花旦用海绵一抹一按,净白的脸上便有了红润的色泽;
那厢,武生勾好红脸,利落披上绿色大靠,戴上长须,提起青龙偃月刀……
10月23日下午1时许,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荔枝湾大戏台后台忙碌不已。刚刚结束十周年团庆聚餐的荔枝湾艺术团团员们赶回戏台,一如既往为两点开始的粤剧惠民演出做准备。
10月23日,荔枝湾大戏台十周年,第一场戏上演《关公月下释貂蝉》
从2010年10月23日在荔枝湾大戏台演出第一场折子戏,十年来,荔枝湾艺术团坚持“日日免费演,场场做大戏”。十年过去,戏台变大了,团员变多了,观众变年轻了,粤剧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荔湾生发出新的活力。
荔枝湾艺术团只是粤韵在羊城经久不息的一个缩影。据媒体报道,截至2019年10月,广州粤剧粤曲私伙局超过1300个,还有大大小小的惠民演出、粤剧比赛。作为粤剧发祥地,广州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土壤环境——政府为私伙局搭台、粤剧人为戏迷唱戏、观众为艺术喝彩,由此,粤剧在羊城城市肌理中绽放绚丽之花。
乐池中的乐师
十年,戏台变大了
《关公月下释貂蝉》《越国骊歌》《醉闹五台山》《昭君出塞》……23日下午1时,荔枝湾艺术团团长杜名扬慢慢走到戏台公示栏前,用粉笔一笔一划写下这天的演出名单,其他团员则把叠放的胶凳从台上搬到台下,一些街坊熟门熟路上前接过,帮忙一一摆好。2时一到,乐池上的乐师敲起冲头锣鼓,关公徐徐登台,等候良久的观众不约而同鼓起掌来。幕后,约6平方米的化妆间内,其他团员争分夺秒化妆、换装,为下一场戏做准备。杜名扬则台前幕后到处走,及时发现并解决演出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台上的粤剧演出
杜名扬今年75岁。10年前,在荔湾区工会艺术团从事粤剧表演工作的他被赋予一项新的使命:带领一支队伍把荔枝湾大戏台搞好,“当时我们就12个人,改名为‘荔枝湾艺术团’,承担起每周的惠民演出和观访展示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