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在后台化妆
杜名扬回忆,大戏台是由荔湾湖公园的一处检票口改造而来,当时就是一片“吉地(空地)”,演员们的化妆品都是放在椅子上,路过的人碰一碰,就会散落一地。在日复一日的演出中,杜名扬和团员细细梳理戏台发展所需,并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对大戏台进行“微改造”。如今的大戏台,加建一个半圆形舞台和两个乐池,拥有10个射灯、4个大喇叭,一面朝着荔枝湾涌,一面朝向公园大树下的小广场,两面皆可演出。走进乐池背后的化妆间,所见之物皆有故事:记录观众“点单”的小黑板、自制的曲谱“图书馆”、给团员自检的视力表、写有编号的储物柜……是团员们温馨的“家”。杜名扬介绍,目前艺术团主要靠政府每月的资金补助和团费维持运作,每天14时到17时在荔枝湾大戏台唱大戏。
众多观众前来捧场
十年,演员变多了
“当我五年前来到荔枝湾大戏台看表演,我就想我也要登上这个戏台。”66岁的杜亚依如是说道。2015年,杜亚依到荔湾湖公园散步,行至荔枝湾大戏台附近,被声声粤韵吸引心神,向杜名扬毛遂自荐后,她成为荔枝湾艺术团的一员,擅唱霸腔大喉,常演鲁智深、荆轲等角色,是不少观众的“心头好”。
台上的粤剧演出
“这是‘云手’,这是‘拉山’……对,你做得好。”74岁的郭君祥细细指点麦继文的动作,这是荔枝湾艺术团“粤剧表演课”现场。2016年,时年8岁的麦继文跟着奶奶到荔枝湾大戏台看戏,喜欢上粤剧的他当即决定加入艺术团。针对团里的孩子和零基础团员,几乎每周末上午9:30-11:00,荔枝湾艺术团都会开课,由4名经验丰富的粤剧表演者教授粤剧基本功,如今麦继文已经可以在台上独当一面,他和小伙伴表演的“儿童版”粤剧深受观众喜爱。
据统计,十年来荔枝湾艺术团已有最初的12人增长至105人,其中常上台表演50余人。
装满了曲谱的柜子
十年,粤剧变年轻了
记者注意到,荔枝湾大戏台前枝繁叶茂的大树下,不到大戏开场就坐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衣着时尚的年轻人,有学生,有怀抱婴儿者。戏台前的小篮子里,时不时还有观众主动投入小红包。何生居住在上下九,三年来每周最少有3-4次会特意到荔枝湾大戏台听戏,“这里的戏好听又不要钱,我太喜欢了。”何生表示,有时自己还会到后台“点唱”,戏团也会满足自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