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或煠的螃蟹
夏季使用的螃蟹称为“六月黄”,一般将螃蟹一切为二,制作成一道叫做“面拖蟹”的菜肴,与螃蟹一起形成的这道菜中的面糊和毛豆很鲜美。秋季食用的螃蟹则以蒸和煠为主,因此螃蟹又称大闸蟹,其实应该叫做大煠蟹。因此《吴郡岁华纪丽》就记作“煠蟹”,称:“渔者乘秋捕之,担入城市,居人买以相馈贶,或宴客佐酒,有九雌十雄之目。谓九月团脐佳,十月尖脐佳也。汤煠而食,谓之煠蟹。”明确了“汤煠而食,谓之煠蟹”。可见古人对螃蟹的“吃法”和特性早有研究,并总结出了“九雌十雄”的食蟹最佳时间。煠是一种烹饪方式,把食物放在水中煮沸煮熟,在江南地区称之为煠。而螃蟹的常规做法就是放在水中煮熟。“闸”与“煠”在吴方言中是同音,又因为“煠”字比价冷僻,慢慢的就用大家都认得的“闸”字替代了“煠”字。
蟹簖
在螃蟹没有被大量养殖的时候,最主要的捕蟹方法有两种,《吴郡岁华纪丽》作了记载,“以纬萧障流取之,谓之蟹簖。”也就是说利用螃蟹“回游性”特征,在河流上用编织起来的竹篾“横腰拦截”螃蟹的爬行必经之地,便于捕捉,这个拦水的竹帘就叫蟹簖。除了用蟹簖捕蟹外,人们还可以“悬一灯于水浒,则胥胥而来,便可俯拾,盖蟹惟走明故也。”即利用螃蟹的趋光特性来捕捉。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捕捉方式就是掭蟹。这是一种人与蟹“斗智斗勇”的游戏,作为上世纪70年代前出生的孩子都会有那种经历。
沟渠
记得那时我哥哥刚从部队复员回家,先在村里电力灌溉站工作,经常夜里去“打水”,即开动泵站,将水通过水渠灌到需要用水的田里。而需要“放水”的田,也会有专人去“开缺”,每块田都有一处“放水”的“小闸”,闸门也是烂泥,要放水的时候,将烂泥用“抄”(带竹柄小铲子)铲掉,放在田埂边上,放水结束,即将烂泥重新填上。上夜班值班很辛苦,要控制“打水”的量,还要防止水泵跳闸。因为水泵是有吸力的,有些杂草或鱼类会因为吸力被吸进水泵,导致对泵产生阻力,一旦发生,就会跳闸。要及时查找原因,消除故障,重新启动。
稻田里的鲫鱼
当然,电力灌溉站“打水”的活是辛苦了点,但是也会有些意外的收获,比如被水泵吸进来的鱼,往往是比较大的会被泵打到受伤,在泵站停止工作后,会滞留在泵站附近的水池里。还有一些小鱼小虾就会随着灌溉用水来到沟渠里,甚至是水稻田里。因此有时会在插秧或耘田时会捉到鲫鱼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