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樟文
小时候,我不太爱唱歌。记得有一次,父亲满脸疑惑地问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见你唱歌呢?”“不喜欢。”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相反,我的母亲则完全不同。在家时,经常听见母亲唱歌。她会一边忙着做饭、洗衣、扫地等家务,一边哼唱革命歌曲,“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等歌曲时常入耳。她那一代人,年轻时在学校学会了很多歌曲。
哥哥也是一样,时不时地哼唱一些歌曲。他还曾经从学校带回一些流行音乐录音带,录有刘丽丽的《长相依》、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兄弟》等歌曲,还有一些的士高音乐。这些录音带他收藏了很久,一个人收藏的物品必定是他所喜欢的。
多年以后,我分析总结自己从前不爱唱歌的几点原因。
接触音乐不多。我在农村长大,90年代前,自家和邻里几乎都没有什么电器,更没有录音机等音乐播放设备,顶多从大人那里听到几句清唱的歌曲。平常接触不到音乐,自然也就感受不到音乐的魅力,哪会让我产生喜爱之情呢?我的爱人是在城里长大的,家里条件较好,所住社区有广播等设施,能经常听到广播播放各种歌曲。在充满音乐的环境长大,耳濡目染,她自小便学会了很多歌曲,儿歌、校园歌曲、流行歌曲,样样在行,而且学唱新歌也很快,听几遍就会了。
音乐教育不够。我读书那会,小学阶段,语文、数学是主课,音乐是副课,老师、家长只重视和要求我们学好主课,加之缺乏音乐老师,音乐课时都被主课挤占了。初中时,虽然学校条件较好,配有音乐老师,但他教我们识别歌谱等内容,觉得太高深,学不会,心生畏惧,以致对音乐提不起兴趣;高中时,音乐教师的精力主要用于培养音乐艺术生,我们文化生好像都没上过音乐课。
尤为严重的是,曾经遭受了“伤害”。要说我对音乐毫无兴趣、从未唱歌,那也不对。记得小学二三年级时,学校流行抄歌词,我还曾回家让母亲抄几首歌给我。一位小学校长如痴如醉弹奏钢琴的一幕,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教会了我《国歌》《学习雷锋好榜样》《踏浪》《水手》《相约九八》等歌曲,初中晚自习前同学们还时常集体唱歌。然而,我也清楚地记得,有几次在家里唱歌时,父母一句不经意的评价给我带来了沉痛的一击。这句评价是用老家方言说的,翻译成普通话就是,“你这声音有点难听哦。”或许他们只是一句无意的玩笑,但对我脆弱的心灵产生了不小的伤害。从那以后,我对音乐就彻底没了兴趣。
感受不到音乐的魅力,让我拒音乐于千里之外,别说唱歌,甚至连听歌都很少。久之,我对音乐缺乏足够的自信,更不敢在公共场合高歌一曲,生怕引来别人的嘲讽。生活中,每次和朋友一块在KTV唱歌时,只能点几首少得可怜的歌曲,之后便安静地坐在一旁,任由朋友引吭高歌。
这一不良状况持续了很久,自然,改变的过程也很漫长。参加工作后,买了电脑、随身听等设备,而且手机升级很快,集通讯、上网、音乐等功能于一体,较好的条件让我有机会重新接触音乐、感受音乐,并发现音乐可以舒缓压力、放松心情、陶冶性情、使人愉悦,慢慢地便喜欢上了听歌。
有一次和朋友一块唱歌,点的是张镐哲的《再回到从前》。唱完之后,朋友立马向我竖起了大拇指,“你的歌唱得挺好的。”
“我演讲还可以,对唱歌可没什么信心。”我坦白地对她说。
“我们又不是职业歌手,只要不跑调就行了。”她说。
经常听音乐、偶尔唱唱歌、受到正激励,增强了我对音乐的喜爱之情。特别是后来有一次,我仅用一个小时成功自学了一首流行歌曲,让我感到不可思议,也颠覆了长期以来“自己音乐感不强,不会唱歌”的认知,挖掘了潜能。于是,我对那次学习唱歌的过程进行了反思。
首先,选择歌曲。学习唱歌之前,先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这首歌不管是经典老歌,还是流行歌曲,不管是国语歌曲,还是粤语歌曲,你要真正喜欢它。至于喜欢它的理由,也许是其旋律动听,也许是其歌词走心,也许是其歌手漂亮。
然后,分解任务。把学会一首歌曲的总任务分解成若干小任务,每项小任务的目标是学会一两句,而不是整首歌曲。学习时,从简单容易的歌句入手,每次唱会一两句,循序渐进。在时间安排上,可分数日完成,不急于求成,不苛求短时间内一次全部学完。
接着,巩固知识。把每次学会的几句歌,进行反复练习、记忆固化。勤加练习,主要目的是把握音高和节奏,掌握音律,唱准每一句歌词,做到不跑调。加强记忆,重点是记住歌词和旋律,以内化于心。记忆时,可间隔一段时间再进行回忆,对唱不准、记不住的部分集中攻关,直至问题解决。
最后,融会贯通。学歌时,注意积少成多,每项分解学习任务完成后,自信心能得以强化,同时会产生一种愉悦感,能进一步激发完成全部任务的动力。把每次学会的内容贯通起来,就基本上学会整首歌曲了。
运用上述方法学习唱歌,我发现学得比较快。随着会唱的歌曲增多,在音乐方面的信心也逐步增强,探究音乐之谜的兴趣也日益变浓。而且,把学习唱歌的方法应用于其他方面,比如临摹字帖、背诵诗词、驾驶车辆等等,也是一样适用的。
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我还体会到,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对一些客观事物,可能接触较晚、启蒙较迟、掌握得比别人慢,但只要我们主动面对,用心感悟,摸索规律,找准方法,持续用功,虽迟但至,终将不负努力。
(作者系中国石化湖南石化公司员工、岳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