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民官
春暖花开,万物萌动。清明前后的柳枝总要泛青的,经历了寒冷的冬天,此时柳芽已经长出,柳枝变得韧性而柔软,又到了动手制作柳笛的时候了。
柳笛是用柳枝表皮制成的哨子,通过剥离木芯形成中空管状结构,吹奏时依靠气流振动发声。在山西太原老家被称为咪咪,该称谓源自古代羌族乐器“觱”(bì)的方言转音,体现了游牧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羌笛,传说是秦汉之际游牧在西北高原的羌人所发明,故命名羌笛。唐代,王之焕在《凉州词》中曾留下这样的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当今流行在四川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羌笛,是一种六音阶的双管竖笛。管身用岷江上游高山特产的油竹削成,状如方筷,长约15~20厘米,有小指般粗细,笛之两管并列,以细线捆扎,竹簧插入两管之一端,竖吹。一般都是独奏,羌族人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不断地吹奏,音色柔和纤细,悠扬而婉转,是抒情达意的自娱性乐器。
而柳笛则要简单的多,柳笛是用嫩柳条外皮制成的哨子,因其能吹出乐音如笛而得名。柳笛作为一种简易乐器,是一种制作简单,自娱自乐的简单乐器,其音色特征为,管长决定音高(短管尖锐、长管浑厚),通过气息控制可产生强弱变化。
柳笛的制作方法与季节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选材的时机非常重要,就是需在柳芽初绽、树皮未完全木质化的早春制作,农历三月后柳皮硬化后即无法使用,再也拧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