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男子一般从十六岁后就开始蓄胡须,因为胡须的位置不同,所以胡子的名字也不同。下巴上的胡子叫做虚,嘴唇上面的胡子叫做髭(音zi),脸颊上的胡须则叫做燃。
不同朝代须形不同在我国历史当中,因为朝代的更迭,大家留胡须的样式也在改变。比如战国时期,男人胡须的造型就像倒立的棱角一样向上翘起。隋朝时期的男人按照不同的身份将胡须修成辫子造型,直到清朝灭亡之后,大家才不再把胡须当作对男人的审美标准了。古代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对于毛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不会轻易剪去,尤其是男子的胡须,因为这是古代男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当然,这句话并不是说古人就不会理发和剃胡子。发须的日常修剪和梳理还是很有必要的,只是不能没有理由地乱剪。现在我们打理胡须非常简单,只需一把剃须刀,一瓶起泡剂就能够很快地完成胡须打理。但是在那个科技水平不发达和生活水平不高的古代社会,男子是怎样打理胡须的呢?
图片来此网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