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歌/摄
弹棉花
文/成新平
“郴、郴、嘡……郴、郴、嘡……”进入腊月,阵阵急促的弹棉花的声音响彻于白衣港的村头巷尾。原来,村里来了两个弹花匠,一老一少,一高一矮,身材干瘦,佝偻着背,戴着口罩,各自腰间系着绷带,腰上斜插着一把二指宽的竹条,超出头顶的那头系着一根绳,吊住一张大弓。他们从腰间抽出一只木槌,不停地敲击面前的“琴弦”。随着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弦响,“琴弦”不停地在棉花堆中起伏震颤、上下翻飞,触弦的棉花蓬松飞舞起来,顿时,满屋子棉絮像天空中飘来朵朵小雪花,如丝如缕,在周边弥漫、扩散、飘逸、升腾,夹杂着香喷喷的土菜气味,直钻人的鼻孔。那戴口罩的一老一少成了两个活动的“小雪人”。
“长木梢,短木敲;金鸡叫,雪花飘。”弹棉花的声音响亮悠长,带着颤音,颇有节奏与韵味。弹花匠沉浸在愉快的弹奏之中,他是欢快忘情的乡村歌手,奏出了民间最原始、最本真、最优美的旋律。
大姐即将出嫁,爹从邻近大队请来这两个弹花匠,为大姐弹棉被。棉花是大姐与爹种的,种在山坡上,长得郁郁葱葱,长到半个大人高的时候,棉花打花了,那花朵如村姑的脸庞美丽动人,有的红中带紫,有的紫中带红,有的红中带白,一朵朵纯洁无瑕,竞相开放,引来蜂飞蝶舞。“一家有女百家求”。记得也是棉花打花的时候,大姐夫上门相亲,与大姐将婚事定了下来。
随后,棉树长成大人高了,树上挂着只只壮实的绿色棉桃,经过阳光照射和露水滋润,棉桃绽开了笑脸,吐出朵朵白色棉花。爹与大姐脸上堆满了和棉花一样的笑容,他们忘记了腰酸和疲劳,将棉花采摘下来,挑到街上用轧花机将皮棉与棉籽分离,用棉籽榨出来的棉油芬芳四溢,用棉油炒出来的米饭颗粒金黄,满屋飘香;用皮棉弹出来的棉被柔软轻松,钻进去温暖如春……
爹将皮棉挑回家后,要到日头下翻晒几天,蒸发其水份,村头平坦的晒谷场上,荡漾着一片缠绵的温情。棉花晒干后,爹选定一个好日子,请来弹花匠。弹花匠进屋之后,搬来几条长凳,取下几块门页,打下一个平整的工作台,用毛巾擦干净,再铺上棉花,用“琴弦”将棉花捣细,清除棉花中的杂质。
弹花匠在九工十八匠毫不起眼,尽管 “天晴没有晒,落雨没有淋。”但比较累和脏,那些细如发丝的棉花无孔不入,不时钻入他们的鼻孔或肺部,乃至他们经常要吃猪血清尘洗肺。
小时候,我们只要听到村里来了弹花匠,便赶去看热闹。“又没卖糖卖饼,有什么好看的,快走!快走!”老弹匠会取下口罩黑着脸将我们唬走。他担心棉花丝钻到我们的呼吸道影响健康成长,足见他人性的善良与真诚。
一般来说,两床棉被要在一天之内完工,弹花匠必须起早贪黑。他们天亮便开始劳作,扭着屁股,弯腰、挺身、摇摆、扭动,将棉花弹过来,翻过去,堆起来有时像天上的白云,有时像草原上的绵羊,有时像一座白色小山。到了中午,棉被基本成型,两个弹匠配合默契,将根根纱线牵扯起来,像鸡啄米似的,铺到棉被上又快又好。对于出嫁女的棉被,弹匠特别讲究,要用几根红纱线点缀棉被四周,并描上大红的“囍”字或“百年好合” “早生贵子”等字样,表达自己对新人的良好祝愿。
布好纱线之后,两床棉被成型,但仍像气球般鼓起。只见年少的弹匠挺直身子,双脚站在一个有柄的大圆盘上,圆盘压紧棉被,像马踏飞燕,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如同一个妙龄少女在璀璨的舞台上翩翩起舞,那弧线、那动作、那身段十分优美;棉被和弹花匠一起激昂舞动,构成世界上最美的摇滚歌舞;随着人体的旋转扭动,那闪光的圆盘在棉被上如同船只在江河中劈波斩浪,时而冲向波峰,时而跌入低谷……整整一个下午,师徒轮番上阵,将两床被子压得平平整整、光光亮亮。棉被洁白、软和、温暖,暗香浮动,散发着一种清新、淡雅的气息。
花弹得细不细,线铺得匀不匀,磨磨得紧不紧,边锁得好不好,这些都可衡量弹匠的功底。吃罢晚饭,天已断黑,师徒还得借着煤油灯光,将被子翻过来覆过去检查,发现露出来的线头,要用牙咬掉,直至他们验收合格了,才把被子折叠得棱角分明,交给主人。然后,师徒背着行囊,提着马灯摸着夜路回家。
三十多年前的白衣港相对平静,除了一些鸡、狗、牛、猪的叫声,弹棉花是村里最优美的音乐,那声音,直刺人的耳鼓,震颤人的心灵,穿透人的梦想,激发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那声音,包含着吃苦耐劳,包容着汗水艰辛,展示着幸福甜蜜,弘扬着积极向上。有位诗人深情地写道:弯曲的身影,持一张弯曲的弓,弹一行弓形的路,演绎一生的温暖;人性被你越弹越纯洁,季节被你越弹越温暖,弹机吟诵汗水流淌,你弹出了一片柔情的海洋……
“郴、郴、嘡……郴、郴、嘡……”弹花匠用自己辛勤汗水弹奏的不仅仅是人生奋进的旋律,还有创造幸福美丽的动人篇章。艺术源于生活,我仿佛发现,一个弹匠就是一个艺术家,弹匠每一个朴实无华的动作,都有说不出的美感;弹匠所奏响的每一个音符,都蕴涵着舞台上那些极具灵性的艺术元素。
这是来自民间的天籁之音呀!
成新平,1964年出生于湖南衡东县霞流镇白衣港。1979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后在外打工多年,拖过板车,烧过锅炉,用一支笔与不幸命运抗争。1992年获得“湖南省青年自学成才奖”,同年底被衡山县委宣传部破格录用为新闻专干;1995年至今在衡阳市某机关工作。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南方周末》《湖南日报》《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文艺评论1800余篇,其中1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奖,4件作品获全国散文征文竞赛一等奖,6篇散文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考语文试题和全国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已出版《头版头条》《普通老百姓》《引导舆论》《新闻散论》《父老乡亲》《岳北农工会》等专著7部,其中《乡音乡情》获2015中国散文年会“最佳散文集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