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是我们的日常,未来战场才是诗和远方”
在江耀心中,一年前的毕业就像一个逗号——大学生涯结束,人生的下一段旅程已经开启。“当我独自面对生活、经历风雨后,会发现那时的点点滴滴都成为我脑海中最特别的印记,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翻看着一年前拍摄的毕业照,江耀说。
一年前的盛夏,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学员江耀和几个同学拍摄了一组被网友称作“硬核”的毕业照。之所以“硬核”,是因为他们身后的铁甲战车和运输飞机,这些让普通网友“看看就很激动的装备”,成了他们毕业照的背景。他们脸上的表情,则写满了自信。
当得知毕业照被评价很“硬核”时,江耀有点不好意思。但他马上又自信地说:“硬核是我们的日常,未来战场才是诗和远方。”
现在的江耀是第78集团军某合成旅的一名排长,天天带着战士们摸爬滚打。一年前脸上的稚嫩已经被骄阳锻造成黝黑的保护色,但那份自信,一点没变。
在这组“硬核”的毕业照里,江耀最喜欢敬军礼的那一张。他觉得,这是军人独有的表达方式,“是对过去的致敬与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担当”。从第一次敬的那个“极其不标准”的军礼,到毕业时这个已经化为身体本能的军礼,4年,江耀和同学们在一次次举起右手的过程中,明白了何谓军人使命,何谓军人情怀。
正如他写在这张照片上的话:“儿女情长,渴望与家人相聚;使命在肩,守护着祖国安宁。”两句话中间,他用鲜红色的字迹写上“有我在”。江耀希望,因为“有我在”,祖国能够安宁。
85年前,两位青年看到了祖国大地沉重的苦难,创作了一首歌,号召广大青年学子“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这首歌,叫《毕业歌》,时至今日仍被广为传唱。创作歌曲的两位青年,便是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的田汉和聂耳。
85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整理毕业照的来稿时,又一次听到了这催人奋进的旋律。原来,往事并不如烟!原来,这些看起来还略显稚嫩的军校学员早已把这首歌的内涵刻在了心里。
任凭时光流逝,一代代青年学子的使命内核从未改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军校学员将校园青春定格在一张张创意无限的照片里,其实也是将誓言用影像的方式铭刻在心。当他们再次翻阅这一张张毕业照时,就是在翻阅自己的青春,翻阅自己不曾改变的初心。
(照片由刘荣军、杨小佳、任 垒、江 耀提供)
定格的光影 流动的青春
■迮方宁晨
人们说摄影是静止的艺术,我们在镜头前驻足,把笑容在毕业照中定格,又在快门声中,带着欢乐和不舍再度启程。
轻推镜头,聚焦军校生活的最后一次“高光时刻”。4年前,我们怀揣着美好的憧憬来到军校。我们在这里砥砺品德、强健体魄、丰富学识、增添智慧、提升能力、扛起使命。少了些许年少轻狂,多了几分成熟稳重。少年辛苦终成事,鸾翔凤集正当时。和同龄的大学生相比,我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汗水,经历了更多的风雨和摔打,也得到了更多的骄傲与荣耀。
转动光圈,身后的背景逐渐模糊,意气风发的面容愈发清晰。那些4年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快,就这样随风而去吧;与此同时,我们心中的理想应该更加坚定。岁月的静好需要有人负重前行,作为一名军校学员,强军梦不是印在精美的纸上,也不是刻在大理石上,而是印在每一名军人的心上。
“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现代化国防需要军校学员这支年轻的力量。在祖国和人民的信任和考验面前,入伍誓词就是我们响亮的回答。
按下快门,尽管照片上的光影会被定格,但是军校学员们的青春之歌,却如江流般奔涌不止。多么希望毕业是一场不散的欢聚,但此刻的我们却必须挥手告别,迎接明日的风雨。
海明威曾说:“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此后无论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这句话对军校学员同样如此,无论毕业之后天各一方的我们会经历怎样的人生,军校求学的记忆就像珍藏的毕业照,将随我们奔赴大江南北,去书写青春军旅的一个又一个华章。
璞玉初成、雏鹰待飞,属于毕业学员的军校生活也已结束。让我们用一张最美的毕业照向母校道别,相信追梦赤子们的未来会如泰戈尔所说:“愿你要的明天,如约而至。”
军校吧
■本期观察 陈 帅 李田田
姐儿俩
6月上旬,喜讯传来。火箭军士官学校学员陈淑萍与陈雪萍分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二等奖。
陈淑萍与陈雪萍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一样的面孔与军装,行走在校园中的两人,总能成为焦点。
赛前半个月,陈雪萍不慎摔倒,右腿骨折。陈淑萍见到妹妹时,绑着石膏的陈雪萍正在流泪。陈淑萍明白,好强的妹妹不是怕疼,而是还有15天就要比赛了,“卧床休息2个月”的医嘱意味着陈雪萍此前的努力将全部付诸东流。
看着陈雪萍委屈的眼神,陈淑萍不想让妹妹留下遗憾,她决心“背着妹妹上学”。
从那天起,校园中多了一对蹒跚却又坚定的身影。从宿舍到教室,再由教室回宿舍,近2000米的路程,姐妹俩每天要艰难地往返3趟。最终,两人顺利完成训练课程,携手走上赛场。
成长中摔倒在所难免,彼此搀扶让人生少了遗憾、添了温暖。军旅路上,姐妹们携手前行。
哥儿俩
今年5月,火箭军士官学校举行军事体育运动会,学员高宇昊一路*进3公里武装越野决赛。
3年前,高宇昊追寻哥哥高航的脚步参军入伍;去年,他又与哥哥考入同一所学校,成了高航的师弟。今天,他站在哥哥曾夺冠的跑道上。第一名——这是他的目标。
一声枪响,高宇昊全力猛冲。然而,毒辣的阳光与紧束的装具让他呼吸困难,汗水流进眼眶,刺得泪水直流。不到1公里,高宇昊就岔气了。随着体力逼近极限,一个又一个角逐者超过了他,那一刻,他突然有些想放弃。
“高宇昊,快!”高宇昊抬起头,只见高航正在观众席上挥着双手,大声为他鼓劲。这一刻,似乎眼前奔跑着的就是哥哥。高宇昊感到力量,迈开步子继续追赶……最终,高宇昊以微弱差距与冠军失之交臂。但此刻,名次对他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一步又一步的追逐,在奔跑中标定前进的方向。逐梦,循着兄长的脚步,高宇昊不懈前行。
爷儿俩
从父亲手中接过军装,董垚仿佛看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毕业前夕,在《毕业学员服役意向征集表》上,火箭军士官学校学员董垚写下“继续服役”4个字。
刚入学时,董垚不适应军校生活,一度萌生了退伍的念头。那年春节,他回到家中和父亲董建军“诉苦”。
父亲默默将儿子的军装熨平,挂在房中一遍遍轻轻抚摸。
30多年前,西南边陲战火尚未熄灭。当时还不满20岁的父亲与战友蹲在战壕里,坚守着被炮火炸塌的猫耳洞,被雨水泡烂的皮肤招来很多水蛭与蚊虫。但是,没有人选择退缩。
因为军装穿在身上,祖国就在身后。
父亲的话让董垚变了样。返校后,董垚开始钻研专业技术,积极参加比武,生活忙碌而充实。
父与子,两代兵,不同的人生际遇背后,是不变的军人使命与信念。接过父辈的旗帜,年轻的中国军人将继续负重前行。
(本组稿件由王金建、张万城、杜健健提供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