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斩断七情六欲,如何彻底断了七情六欲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5-04-20 22:27:34

嘉靖七年即1528年农历八月,在剿灭了断藤峡和八寨匪患之后,56岁的王阳明已经感到自己体力不支,于是向朝廷上疏告老还乡,不等朝廷批复就早早离去。152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八日,途径江西大余县时,王阳明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后,坦然离开了人世,一代圣人就此陨落,令人哀惋不息。

“吾心光明,亦复何言”是阳明先生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对弟子们最后的教诲,更是他终生致良知的真实写照。什么是“吾心光明”?这个心的光明就是致良知。那么怎么致良知呢?就是去掉遮蔽内心的杂念,恢复到心本来“良知”状态,就养得了一颗光明的心。这时,无论风霜雨霁、怒涛平澜,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内心总是光明富足的。这让我想起《水浒传》中鲁智深圆寂前所说:“平生不修善果,只爱*人放火。忽的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金绳、玉锁,实际上就是名、利的束缚,摆脱了名利束缚,鲁智深才能当下明心见性,认识到真实的自我。

佛家讲明心见性,方法途径很多,但最基本的就是要斩断七情六欲,这是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为: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实际上就是要舍去生理和心理的不当*,达到空的境界,进而实现佛性的觉醒。道家强调“无为”,即处世立命要摒弃妄自作为,胡作非为,也就是说要抛弃名利、声色、财物的羁绊,追求清静寡欲,在清静寡欲中体悟大道,最终实现道家的终极目的—“合道”。而心学的“致良知”,用王阳明的一句话:“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最为形象,也就是说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每天所追求的应该是减少而不是增加,减去一分*,就能恢复一分良知,最终让自己的心像纯金一般,不染纤尘,这就达到了内心光明的境界,进而实现成为圣人的理想。

可见,古今圣贤都在劝诫我们要控制好自己*和情绪,卸去心头繁杂的欲念,让心平静下来,以空静之态接纳这个斑驳陆离的世界,更要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容世间之苦,解四季烦忧。否则,在物欲邪思的主导下,我们永远对世界、对自我不满,沉沦在焦虑与抑郁的苦海中。更重要的是,这一切关系到我们现世的幸与不幸,你以一颗什么样的心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反馈给你什么。想一想,有多久你没有用心感受微风细雨、霞光雾霭的温婉,蝉鸣鸟叫、花香蝶翩的悠扬。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心中塞满*的执念,在迷茫和痛苦中,我们也感受不到工作与生活的韵律,总会赶不上工作的节奏和生活节拍,更不会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成就一番伟业。佛家的因果、道家的承负,也许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关键看你从那个维度来理解。

最后我想说,不论我们悟的再深,想的再透,这一切不过是理念。遁入空境者不能真成佛,天人合一者不能真成仙,心致良知者不能真成圣。体悟仅仅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面对大道的一个前提,真正的仙佛不知道要历几世几劫,真正的圣贤必须要有不世的功业,所以阳明心学有专门的“工夫论”,有“知行合一”的圭臬,在脚踏实地中我们才能进取。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