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过度解读的文章阅读
前段时间有个老师给孩子们讲解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其中一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宫阙比喻成朝廷,让人哗然。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宫阙在这里是指“朝廷”。
曾几何时,为了训练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很多老师脑洞大开,给阅读理解增加的想象的翅膀,没有做不到,只有自己想不到的。各种异想天开的解读让原作者都望尘莫及。
例如对鲁迅文章的解读。有人曾对鲁迅笔下的“晚安!”进行鲁迅风格的解读——晚字表明了当时社会一片黑暗,人们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活当中,而安字说明了人们不为所动,麻木不仁。结尾的感叹号说明了作者对当时情况的愤怒,实在是点睛之笔!后来,大家议论说,鲁迅先生如果看到后,表示不服,肯定说我没有这个意思,而老师说,你必须得有这个意思。后来,我就拿这个例子问大学里的一个老师,这个老师说的让我更无语,他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可能会有自己的意思,但是,如果文章出来后让大家读,这个文章意思的解读就不属于他了,可以另有文意,就是说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可以自然形成新的含义。我的天,直接把我说晕。看来鲁迅不承认没这个意思也不行。
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八十多年了,也没有办法来验证他老人家是不是有这个意思了,但是,还有作者亲历现场的例子。2014年的某些时间,成都十二中,两名语文教师当着两位课文作者的面上语文公开课,一位教师执教作家流沙河的《理想》,另一位教师执教作家马及时的《王几何》。看了自己的诗歌《理想》在课堂被解读,作者流沙河“别有一番趣味”,称自己创作时哪里想过“要让同学们怀揣伟大理想、要燃起理想火苗”这么多,“无非是完成一篇熟人的约稿”。作家马及时也说:写“王几何”最初只是为了记下他。(12月11日《成都商报》)。无独有偶,2019年,株洲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王亚创作的散文《清明》出现在苏州市高二年级语文统考的试卷上。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原作者在做这道满分20分的阅读理解题时,只得了6分。
你说,王亚同志应该找谁说理去呢?
可是,我还想问,我们这样过分的解读真的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