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山西是文物大省,除大量不可移动文物,各博物馆现存可移动文物达320余万件(套)。每一件文物,都讲述着三晋文明故事,构建着共同的精神家园。为了让人们从静默的文物中,看得见鲜活的历史细节,触摸到过往生活的人间温度,感知器物之美、探索之美、文明之美,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山西晚报、山西省博物馆协会承办,启动了“晋地宝藏·神奇文物在这里”第一季。从此刻起,让我们感受山西文物的神奇……
新石器时期陶埙:大地的母声
“于是寂静下来……唯有城墙头上有人吹动的埙音最后要再吹一声,但没有吹起,是力气用完,像风撞在墙角,拐了一下,消失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贾平凹先生在一部作品里提到了“埙”,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熟悉甚或知道这种古老乐器。埙是什么?埙又是什么样子的?像这样站在古老城墙上吹响的,吹奏的人似乎一下子被“埙”这个字隐去了面庞。
时光会慢慢挖掘出一切。现在,我们知道埙是一种远古便出现的吹器,也是因为考古的发现。1979年,陕西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出土了四件陶埙,形状像橄榄和蜜桃的样子,分别有吹孔和按孔,高度在5厘米到6.6厘米之间,可以模拟鸟鸣,吹出清亮高亢的多个乐音。
当然,还有更早的埙。目前认定最早的陶埙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距今已有7000多年。最早的石埙在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距今8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