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如今,中秋节已经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又称月夕、拜月节等,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朝朝日,夕夕月,则揖”,讲的就是古代“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动。中秋节起源于先秦,普及于汉,定型于唐朝,正式定立于北宋,盛行于宋朝以后。明清时期,中秋节与春节齐名,成为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介绍,中秋源于一个自然节气,秋天的三个月,最中间一个月叫仲秋之月的。中秋节在四大节里做节日是比较晚的。虽然它的源头很早,但是真正成为民俗节日应该是宋代以后,在城市乡村里边都把中秋作为一个重要节日来过。在明清时期,把中秋节作为一个既是要祭拜月亮赏月,也要做家人团圆,还要做一些经济生活的节关就结账的日子。
到了现代,中秋节已经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中秋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