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石雕的最佳方法,石雕修补方法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5-04-25 12:46:01

  石质文物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

  黄克忠

  摘要:石质文物的保护,至今仍被国内外业者公认为是个难题。当前我国石质文物保护遇到的几个有待解决或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开展石质文物防风化研究迫在眉睫,尤其现在提出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的文物保护原则时,不能把着力点全放在预防性保护上;要从保护程序的科学、合理性,文物材质的特征、环境及病害的深入分析,保护材料实效性与安全性,保护效果的有效性,保护方法的跟踪与维护等方面对石质文物保护的过程进行全面评估;进行石质文物风化程度、风化深度及风化速率的检测,是定量、半定量的评价石质文物表层的风化(或称劣化)状态较为有效的途径;要加深对石质文物病害的认知与评估;重视对石质文物所依附地质体的研究。

  关键词:石质文物;文物病害;防风化;预防性保护;文物保护

  石质文物的保护,至今仍被国内外业者公认为是个难题,从保护理念、保护程序、保护方法到保护材料等内容,尽管已经实践了将近一个世纪,也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尤其在我国,真正开展石质文物科学保护工作的历史还不到60年。在保护理念上,还没有得到较为一致的认知;保护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失败的教训;专业人才和专业队伍奇缺;保护材料的研发和室内外试验,还欠规范、成熟等。它们严重制约着石质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与探索。本文就当前遇到的几个有待解决或需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得到各方关注或评论。

  1. 开展石质文物防风化研究迫在眉睫

保护石雕的最佳方法,石雕修补方法(1)

图01/云冈石窟第4窟北壁风化石刻图02/炳灵寺石窟雕像表面粉化

  我们是否观察到一个现象,同样是唐代的古建筑与石窟、摩崖石刻,为何大多数人对它们保护的重视程度有明显差异?也许有两个原因:一是认为石质的东西耐风化,放一放还来得及保护;另外,可能是石质文物保护的难度大,要承担风险。实际上,我们关注一下石质文物的总体保护现状,其破损、劣化程度是触目惊心的。例如,云冈石窟的石雕造像,历史上号称大小石佛10万尊,但经过20世纪60年代当地文物管理所统计,仅剩下一半。现有造像51531尊,其中1474尊缺失佛头。暴露于窟外壁与窟内下部的雕像与题记几乎已全部消失(图01)。北京故宫太和门栏杆上的汉白玉凤凰望柱,经1923年与1985年的两张照片对照,仅相隔60多年,原来十分清晰的雕刻花纹,已风化得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地方手触即掉粉末,风化剥蚀的深度已达10~20毫米。通过X-衍射和液相色谱等测试结果表明,汉白玉石雕表面已被腐蚀成石膏。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华表、石狮等石刻受到的污染环境侵蚀更为严重。刘家峡水库的兴建使其上游黄河库区内的炳灵寺石窟受到小气候温湿度骤变的影响,石雕在近20年内由圆润光滑变得掉粉、落砂、粗糙、模糊(图02)。原因是岩石胶粘物黏土矿物蒙脱石受温湿度影响,膨胀、收缩造成。酸雨对露天石质文物的损害也是严重的,连云港孔望山石刻造像,尽管是岩石中最耐风蚀的混合花岗岩,但也已受腐蚀而出现空穴、剥落等病害。再看龙门石窟奉先寺前的唐碑(图03)和乐山大佛两侧的唐代弥勒石像与《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图04),已经风化得无法辨认原貌。近日听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原所长郭相颖说,大足石刻最精美的北山第136窟日月观音石雕造像,原来丰满光滑圆润的脸部,已出现石质纹理的横向条纹,粉化明显,说明劣化到肉眼能看出的程度。仅举这几个例子说明,石质文物的保护,已刻不容缓,不能让它们消失在我们这几代人的手中。尤其现在提出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的文物保护原则时,不能把着力点全放在预防性保护上。石质文物需要抢救的地方还很多,再困难我们也要不间断地科学、慎重的努力去进行保护。

保护石雕的最佳方法,石雕修补方法(2)

图03/龙门石窟看经寺罗汉像风化图04/乐山大佛侧面唐代石像、石碑风化

  2. 要对石质文物保护的过程进行全面评估

  如何做好这项评估工作,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1. 科学、合理的程序。从保护需求、保护目标、保护原则、保护措施到保护成效,每一个环节都要十分明确。首先,要对保护理念和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可能带来利弊的后果;要对文物价值的风险评估,每个实施过程不能对文物有害,是否会产生次生病害,找出影响保护效果的潜在因素。其次,兼容性是文物保护技术与文物价值评估时须考虑的准则,还要考虑到社会文化与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因素。

  2. 对文物材质的特征、环境及病害要有深入的了解。文物材料的性质包括:力学性质、表层的物理性质(颜色、孔隙率、吸水性、光泽度、粗糙度等)、化学性质(化学组分随深度的变化、盐分对石材组分的变化)、内部结构(裂隙、孔穴等)、漫长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要进行定量评估。对石质文物劣化诊断的标准程序是:肉眼观察、确定劣化类型(现象、状态)、劣化过程的分析、环境评价、室内试验(包括物理力学性质、岩相分析、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微观结构、生物学分析等)、现场检测(回弹锤击,表面吸水率,声波测试,微电极测深等无损、微损测试技术)(图05)。还有环境模拟加速劣化试验。要注意,应将石质文物的结构损伤与材质表层的劣化分开评估。

保护石雕的最佳方法,石雕修补方法(3)

图05/须弥山石窟进行微电极测量风化深度

  3. 保护材料实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估,要明确保护材料的使用原则:文物已经劣化到即将消失或病害严重到危及文物安全时;改善环境等物理措施无法实现时;对保护材料的性能、安全性、耐久性、可再处理性等,已充分了解后,方能提交保护方案。直到现在还听到一些声音,“用化学材料保护文物是危险的”“不能用××化学材料”“只要是用化学保护的方案,就不会得到批准”。我们不能将化学保护方法绝对化,一概否定。它类似人类得病需要吃药、打针,甚至动手术。文物的病害也需要治疗,轻的只要观察保养;重的,不得已还是需要根据严重程度进行干预、治疗。但是要把握好什么情况下可不干预或干预到什么程度。严重风化的露天石质文物就像得了癌症,要抢救保护,化学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如果有物理、生物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注重改善环境就比较理想。当然,最重要的是任何保护措施不能损害文物的价值,不能危及文物外观与结构。还要考虑干预的各种后果,因为对文物造成破坏的潜在因素是多方面的,影响的权重和形式也存在差异。就以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为例,因表层砂岩雕刻风化严重,1982年防水材料厂使用最早的有机硅材料试验,一年后就失效了。1984年中国文物研究所(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使用聚甲基硅氧烷为主剂在3平方米塔面上做了试验,后来于1997年又在1.5平方米塔面上用三甲氧基硅烷做了第三次试验,在2001年的论证会上,证明经过16年的考验,化学保护的效果是有效、可行的,可惜没有进一步实施抢救性保护。到2016年,又采用捆绑、支顶等物理方法保护,效果不佳,现打算予以解除。这说明不要对任何一种保护方法绝对化,只要它符合保护原则,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适合当地的环境就是好方法。

  4. 保护效果有效性的评估。要对以往案例进行分析,其实施后的有效性及局限性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图06)。试验或测试的方法应标准化,建立起可行的质量评估体系。评估过程的档案记录要有标准格式,并有多年持续不断的,可以对比的文字与影像记录。

保护石雕的最佳方法,石雕修补方法(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