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叫地耳,别名很多,有的地区称作石木耳、地软、地木耳、 地皮菜、地衣菜、野木耳、地见皮、地钱、岩衣,也有人称作天仙菜、绿菜等;《本草纲目》上叫“地踏菰”;《 养小录》中称“地踏菜”;《 野菜博录》谓“鼻涕肉”;地耳还有个怪名叫雷公屎,因其出现在雷雨之后,故名;还因为它是在河滩或山坡草地里生长出来的,故又称草耳。地耳是真菌和藻类结合共生的植物。形态、结构、化学物质及生物习性,都不是菌和藻所原有的,所以它是植物界的一个独立的类群一一地衣门。我国古时已有地耳,陶弘景在《别录》中就有“地耳生丘陵……”的记述。
地耳色泽暗褐而近黑,耳片薄而皱缩,体小而轻。生长于润湿的野外之地,自然繁殖。春秋两季,雨后初晴、繁殖迅速而茂盛。耙取后,用水洗去泥沙杂质,可作莱肴。晒干,即是商品经营的地耳。地耳的名称和形状,虽与黑木耳有某些相似,但品质差别悬殊,不能相提并论。
【产地】我国中部和东南沿海一带,都产地耳,其中以湖北黄岗,安徽六安等地区重视干品收购,商品量较多。江苏、浙江等省则以鲜食为主,干制的不多。
【检验、贮藏和食法】地耳的品质要求是片大而较厚,色黑,稍有自然光泽,身分干燥,少泥沙杂质。检验地耳的干湿度,可用手抓一把,捏紧,感觉很触手、片张易碎,松手后弹性足,立即伸展的,身份干燥;反之,手捏、感软,松手后伸展缓慢的,说明身份较潮。尤需注意含泥沙所占比重。
地耳包装,一般用麻袋,每包约重20斤。它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少,身份干燥的贮藏在普通仓位就可保质。
地耳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地耳食前,先用水浸发,使其胀透,然后淘洗,务必去净泥沙杂质。煨之半烂,作菜肴配料。
地耳还是平民代粮渡荒的恩物。清代王磐编纂的《野菜谱》中,收录了滑浩一首歌词《地踏菜》曰:“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这首歌谣记述了地耳救荒的情景。
天良
2022年1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