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嫌种柿子太苦,80后桂林小伙陈鸿霖外出打工摆地摊,然而接触到电商行业后,他又选择回到家乡创业,通过电商平台,将柿饼销往全国各地。
一个小小的柿饼,在他手中变身价值上千万元的宝贝,并带动许多村民返乡就业、脱贫致富。
摆地摊小伙首次“触电”
驱车沿着桂林平乐县桥亭乡大塘口村蜿蜒的村道前行,路两旁映入眼帘的都是黄澄澄的柿子。
据悉,平乐县是广西的柿饼生产大县,有着400多年的种植和柿饼加工历史,素有“月柿之乡”的美誉。
陈鸿霖的家里也有大片的柿子林,可因为觉得父母种柿子太苦,他不肯继承“家业”。
中专毕业的陈鸿霖选择到广东打工,他在服装厂缝过衣服、在菜市场卖过菜、在街上摆过地摊……虽然能赚到钱,但他清醒地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
2016年,正在农贸批发市场工作的陈鸿霖,从供货商口中第一次接触到电商这个新鲜事物。首次“触电”,就让他看到电商行业的发展前景。
2017年,陈鸿霖开了自己的第一家网店,尝试在网上卖油茶、板栗等家乡土特产。然而缺乏经验的他,半个月内就亏损了十多万元。
随后,陈鸿霖又尝试做直播卖海鸭蛋和短裤。他苦笑着说:“现在我家还囤着一房间卖不出的货……这是打工七八年的积蓄,本打算回家建房娶媳妇的,当时都崩溃了。”
然而,陈鸿霖并没有放弃,而是一边总结失败经验,一边在“多多大学”进行电商运营的培训。
他所提到的“多多大学”,是拼多多旗下核心官方培训平台。截至目前,“多多大学”的线下课程已经覆盖21个省份,通过线上进行大规模的推动,累计帮助超过60万的农业经营者转型电商。
把电商理念引进小山村
拼多多不仅有专门的培训课程,还提供了专项流量扶持。
经过一路摸爬滚打,陈鸿霖的网店运营也逐渐成熟。这时,他又把眼光瞄准了自己的家乡。2017年底,陈鸿霖选择回乡建柿饼加工厂。
刚开始,村民们充满疑惑:“电商真的能赚钱吗?”于是,陈鸿霖召集亲朋好友组建电商团队,主动给当地乡亲们传授电商运营知识。
在陈鸿霖的引导下,许多村民掌握了电商运营的技能,实现农民到电商的转变,成为了像他一样的“新农人”。
“过去我们只能等着别人进村收购,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遇上天气不好,柿子只能烂在地里。”大塘口村村支书黎宗宪说,今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如果单靠线下销售的话,村里的柿子根本运不出去,价钱可能会大跌。庆幸的是,柿饼通过电商平台卖往全国各地,价格还保持在每公斤10元多。
村民返乡就业脱贫致富
在大塘口村的柿子林旁,坐落着一个4000多平方米的厂房,附近村民们所种植的柿子都会收购到这里。随后,厂里的工人将这些柿子进行挑拣、晾晒、包装、打包、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