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鞘修复后。
做了全身“加固”的木鞘,终于能接受“骨科手术”。“文物医生”将断裂成数片的木鞘逐一拼接,恢复成原来的模样。“如果未来江口沉银博物馆建成,我们可以把银锭重新按原样装进木鞘,让观众看到明朝如何装载和运输官银。”谢振斌说。
修复:让部分文物恢复原貌
和人们想象中稀世宝藏重见天日一定华光万丈不同的是,江口出水的金银器,大多经过锤打严重变形。江口沉银考古项目领队刘志岩介绍,这和张献忠当时洗劫明代藩王富户的原因有关,“这些金银他并非抢来穿戴而是用作军饷,或许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装下更多东西,那些占空间的金银杯、碗及饰件大多被砸成扁平状。”
送到“文物医院”的江口出水金银器,变形、氧化变黑、砂石附着,成为最大的病害。
该不该把它们按原貌修复呢???
专家们持不同意见。
谢振斌说,这批被砸扁的文物,是当年张献忠烧*抢掠、最终战败沉船的历史见证。如果复原,是不是就无法反映明末农民起义的这段历史了?如果不修,文物打砸变形无法辨识器型。江口沉银出水文物多达4万余件,很多文物种类重复,有选择性修复部分器物,既有利于考古研究,又能更好展现这批文物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有利于文化遗产的利用。
在专家论证指导下,“文物医生”对部分金银器进行小心翼翼修复。
莲花状银簪修复前。
一坨黑乎乎的银子,展开之后,居然成了一支莲花状的银簪。他们先用焊枪将银子加热软化,再慢慢展开,要反复多次才能将文物恢复原状。有些金类饰物已经折断,“文物医生”将其展开后,还要进行焊接和打磨。碰到有一定弧度的手镯,还得放到圆柱体上用橡皮锤敲打至原来的样子。
莲花状银簪修复后。
这些修复出来的金银饰种类多样。它们有用于装饰帽子的金帽花,其形状是妖娆绽放状的一盆花;有的展开前只是一两厘米长的金块,修复后就成为长达六七厘米、錾刻有精美纹饰的金帽顶。
“文物医生”甚至还给多件出水铁器做了“结石”手术。铁器在水中极易锈蚀,经年累月里,铁器旁的砂石便渐渐“长”到铁器上,坚固无比。医生们先把它们放到超声波清洗机进行初步的表面清理。更为坚固的附着物,直接用上外科手术刀、牙科打磨钻等工具把它们取出来,最后进行脱盐处理、低温烘干后缓蚀处理,尽量保存更长时间。
惊喜:发现更多珍贵历史信息
对文物进行修复,所耗费的财力往往比重做一件还要多。然而修复过程中发现的新的历史信息,却弥足珍贵。
“超光”银碗。
刻有“超光”二字的银碗,在修复前,专家们曾用X光给它作了详细体检,发现碗底竟然线刻了马匹状的图案,然而旁边的字迹因被遮挡,并不能看清楚。省考古院在和西北大学的合作研究中,原本打算做一个复原品在未来的博物馆和原件一起展出,但做出来以后,是否和原件一样,大家心里并没有底。在充分咨询相关专家以后,这件银碗被送到北京进行修复。当银碗在手艺精湛的文物工匠的手中渐渐恢复原样,刻于碗底的那匹马的形象也生动起来。这是一匹四蹄跪地的马,看上去即将奋蹄急驰,旁边的字此时清楚呈现:超光。“如果不对它进行修复,未来展出时,它就只是众多银块中的一件,艺术价值全无;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了古代有一种马叫‘超光’,也知道了明代人们的审美,即使在饭碗底下,也会有各种装饰……”谢振斌说。
金爵杯修复前。
另一件金爵杯,在目前已知的明代文物中也颇为少见。在修复前,它同样是砸成一坨的金块。当“文物医生”将它展开后,可以看出是一件缺了腿的金爵杯。遗憾的是,金爵杯的腿至今还没发现,“文物医生”期待着正在进行的第三次江口发掘能够发现它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