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余行 图片据受访者提供
现代人养鱼、观鱼、捕鱼、吃鱼……天天与鱼打交道,但又有谁知道:四川有多少种鱼?生长在哪里?长得像啥样?哪些快要消失了?哪些有待去发现?人类和鱼类的生存环境,如何相互影响?
为了厘清这些问题,“追鱼”便成为一些生物学家,穷其一生的事业。
四川的郭延蜀、孙治宇研究员的研究团队,追鱼一追就是26个年头,走遍了四川的江、河、湖泊……他们收集到一套四川鱼类完整的标本(浸制标本8500余号);拍摄了12000余幅彩色照片,囊括了四川境内239种和亚种鱼类;掌握了四川鱼类分布及资源现状的准确数据资料。
走进郭延蜀家中,仿佛进入一个小型鱼类博物馆。
他们按国际上现行的方法对每种鱼的可量、可数性状进行了检测;对每种鱼的重要鉴别特征进行了甄别。他们还用现代分子系统学方法对四川长期以来混淆不清的高原鳅属、裂腹鱼属和云南鳅属鱼类进行了分类厘定。
二十六年心血,凝聚成一套《四川鱼类原色图志》,近期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图志采用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参考了国内外学者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第一次用彩色照片和彩绘图真实详细地描述了四川鱼类的各个物种,其中有五十余种鱼类的生活彩色照片是首次向世界展示。
专访郭延蜀
走进惊奇家庭鱼类博物馆
最近,记者专访了郭延蜀研究员,他的老宅是南充一幢1992年修建的老建筑,跨进家门,宽敞整洁,除了几样老式家具,别无长物。郭延蜀拉开两面墙的标本柜,里面整整齐齐、满满当当摆放着各种瓶子,瓶子里浸制着形状各异的鱼类标本,每个标本瓶的标签上有该鱼的中文名字和拉丁学名,采集于什么地点、什么时间。这个特别的博物馆内,有着长江和黄河上游四川区域里最全的鱼类标本!四川现有记载的246种和亚种鱼类全部在此!
郭延蜀、孙治宇研究团队,正在四川的江河中进行野外采集
站在标本柜前, 郭延蜀介绍:这里共有鱼类标本9目23科104属246种和亚种。黄河水系有13种,长江水系有237种;中国特有种187种,黄河上游特有种9种,黄河和长江上游特有种2种,长江上游特有种97种,四川特有种3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鱼类4种,即白鲟、中华鲟、长江鲟(达氏鲟)和川陕哲罗鲑;国家二级保护鱼类19种,即鯮、稀有鮈鲫、圆口铜鱼、长鳍吻鮈、金沙鲈鲤、多鳞白甲鱼、四川白甲鱼、细鳞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厚唇裸重唇鱼、骨唇黄河鱼、极边扁咽齿鱼、岩原鲤、胭脂鱼、长薄鳅、红唇薄鳅、似鲇高原鳅、金氏(鱼央)、青石爬鮡……
而在引到一张台桌前,指着单独陈列的一个个瓶子他说:“这是我们调查发现的十个新种的模式标本和17个四川新记录的鱼类标本。” “标本的价值与集邮一样,集几张很容易,集齐所有的就难上加难。集齐四川省境内已记载鱼类的全套标本,其科学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对后人这应是无价之宝。”郭延蜀自豪地说。
美丽的川鱼,你能认出它是谁吗?
最早给四川鱼类科学命名的
竟是一位荷兰人
其实最早采集并科学描记四川鱼类的不是中国人,而是一批外国人。
1870年,荷兰人布里克(P. Bleeker),根据在乐山采集的标本,发表了新种:大鳍鱯Hemibagrus macropterus(即四川人叫的石扁头)。16世纪后,西方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西方各国出于资源搜求和殖民扩张及学术发展等目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考查、探险、收集生物标本。
相比之下,国人自己对鱼类的研究缺大大落后了。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中国国门,传教士、专业采集家蜂涌而至,大量采集我国各地的鱼类标本。除了荷兰人布里克,趟着这股浑水来四川“摸鱼”的先后还有:法国的戴维、俄国的普热瓦尔斯基和波塔宁、英国的普拉特、德国的费通起和魏戈尔德、美国的蒲伯、日本的岸上廉吉……
他们在成都、彭州、宝兴、平武、广元、巴塘、理塘、康定、泸定、雅安、峨边、峨眉、乐山、宜宾、都江堰和遂宁等地收集了大量的鱼类标本,运往各自国家的博物馆保存和研究。据此发表了许多新属、新种、新名录及研究论文,还出版了《中国的淡水鱼类》等一系列专著。
西方人的“捷足先登”,给我国学者后来自主进行鱼类分类学研究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为生物命名受国际法规约束,需要遵循国际公认的“优先权”。编纂鱼类志是开发、保护鱼类资源,研究发展相关学科的基础工作,是一个区域内全部已知鱼类分类研究的总结,若不参阅分散在世界各国的模式标本和文献资料,很难完成。
2001年,俄罗斯人Prokofiev A. M,依据Kozlov和Kaznakov于1900年、1928年在青海玉树巴塘河口和泸定大渡河中采的2尾标本发表了巴塘高原鳅和康定高原鳅两个“新种”。而细尾高原鳅,又是Herzenstein早在1905年依据在通天河采集的标本命名的高原鳅鱼类。
郭延蜀他们野外调查时发现在甘孜州石渠县金沙江接近巴塘河口处和泸定县大渡河中采集到的高原鳅鱼类标本与Herzenstein描述的细尾高原鳅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