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鱼怎么保存,小河鱼怎么保存时间长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5-04-28 22:05:48

美丽的川鱼,你能认出它是谁吗?

细尾高原鳅、巴塘高原鳅、康定高原鳅这三个种,是不是一个种?

要弄清这个问题,他们需要查看模式标本,但模式标本在国外,而且年代久远,标本已变形,无法比较;原始文献在国内又查阅不到,他们只好托人去美国国会图书馆复印原始文献;去模式标本采集地采集地模标本;在实验室里对各地采集的高原鳅标本的形态对比分析,并用现代的分子系统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最后证明,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这3个种被归并为了一个种。遵循国际公认的“优先权”法则,这些高原鳅的种名应是细尾高原鳅。

“就为看起来简单的几句描述,我们用了近3年的时间,经费近10万元。归并种,比发现新种要艰难很多!”郭延蜀说。

青石鱼怎么保存,小河鱼怎么保存时间长(5)

美丽的川鱼,你能认出它是谁吗?

查清四川鱼类资源

接力棒一代传一代

郭延蜀告诉记者,中国学者对四川鱼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

1929~1949年,张春霖、方柄文、伍献文、施白南、郭倬甫、张孝威等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对四川的鱼类进行了早期的调查和研究;

1949~1992年,施白南和何学福、曹文宣、刘成汉、常麟春、胡锦矗和邓其祥、陈宜瑜、朱松泉、武云飞、丁瑞华、傅天佑和叶妙荣、吴江和吴明森等对四川的鱼类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标本和研究文献。

这期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丁瑞华主编(邓其祥、叶妙荣、李贵禄、周道琼和傅天佑参编)的《四川鱼类志》于1992年定稿(1994年出版)。

这本书首次在野外调查、查阅省内及重庆各有关院、所和博物馆收藏的标本以及前人发表的文献之基础上,对四川和重庆境内鱼类的系统分类、地理分布、资源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书中记载四川有鱼类220种,另有21种仅分布于重庆)。《四川鱼类志》是老一辈鱼类学家对四川和重庆20世纪90年代以前记录在案鱼类的整理研究和总结。

青石鱼怎么保存,小河鱼怎么保存时间长(6)

四川的前河(渠江上游)

但因受当时技术条件、标本的限制,《四川鱼类志》中每种鱼以文字描述为主,仅附有一幅手绘的黑白线条形态图,图的准确性也较差,即便是鱼类分类专业人员在使用时对很多种的辨识也疑虑重重,一般人使用,如同看天书。

更遗憾的是至今除了少数经济鱼类,公众对大多数的四川鱼类非常陌生,甚至连它们的名字很多都难以读准确(如唇䱻、宽鳍鱲、嘉陵裸裂尻)。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郭延蜀考入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师从沙世贵、虞泽生、胡锦矗、邓其祥和余志伟先生学习分类学。

1995年春,邓其祥教授对弟子郭延蜀说:“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有很多的珍稀、特有鱼类,但现在许多的鱼连一张彩色照片都没有。”

邓其祥教授还对他说:“将四川的鱼都拍摄出彩色照片并撰写出《四川鱼类原色图志》,是值得你们年轻人去做的一项基础研究。这不仅有利于专业和有关单位基层的工作人员及业余爱好者准确的识别四川的鱼类物种;还有利于深入开展四川鱼类系统分类、地理分布、鱼类生态和资源的研究;在确定珍稀、特有、濒危物种,制定保护措施,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鱼类资源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有助于向公众普及鱼类知识。”

就为邓其祥教授的一席话, 郭延蜀抓过了接力棒,开始了“追魚”的长跑。

青石鱼怎么保存,小河鱼怎么保存时间长(7)

美丽的川鱼,你能认出它是谁吗?

踏破铁鞋无觅处

只为给鱼拍彩照

翻开厚厚的《四川鱼类原色图志》校稿清样,我被每一页上不同的彩色照片深深吸引,千姿百态四川鱼种,在各种水环境中栩栩如生,大开眼界。

看过很多海洋生物美轮美奂的影像,潜水摄影师们可以潜到海水里拍摄;

看过各种各样鸟类、兽类的优秀作品,影师们可以借助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

要把四川的所有淡水鱼,全部拍成精美的彩色照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要拍出它们生活时真实影像,真是太困难了!”郭延蜀说。

他接着说:“这一路上会遇见的困难,我的老师邓其祥教授早有告诫。其一,长江、黄河里的鱼少且很怕人,水体浑浊能见度低,不借助鱼缸,是拍不出像样的照片的;四川地势起伏甚大(相对高差达7400米),背着鱼缸翻山越岭走遍四川的江、河、湖泊去拍摄,遇到的艰难困苦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其二,这是基础科学研究工作需要花费数十年,因此申请、筹措课题经费会很难。”

青石鱼怎么保存,小河鱼怎么保存时间长(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