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学科术语,通常来自自然科学研究发现的规律。
在自然科学规律的指引下,人们往往能获得更多的自我启发;而针对日常现象,如果能够从源头去理解和拆解的话,那么我们所获得的指导将成倍增加,比如本文所说的“内耗”。
它首先来自物理学科的发现,其次才逐渐应用到更为广泛的领域,并不断给人们以启发。
内耗从物理上来说,是指一个振动的物体,即使完全与外界隔绝,其振动也会逐渐自行减弱。这种现象,是因为物体内部微观结构的“摩擦”,消耗了振动系统的弹性储能。
所以简称内耗,也叫内摩擦。
内耗效应则是指在群体心理学研究中,把社会或部门内部,因不协调、不统一或矛盾激化等原因造成的,人力、物力等方面原本可以避免的,毫无必要的消耗而产生的负效应,称为内耗效应。它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
- 1. 认知不协调
- 2. 情感冲突
- 3. 不同的行为方式与习惯
- 4. 个性化
可见,内耗效应的出现,与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的不同而引发。想要克服内耗效应就必须协调上述的因素,尽可能整齐划一,从而减少内耗,避免负面效果的产生。
心理内耗(心理学术语)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在进行自我管理。
无论是服从外在管理,还是自我管理,毫无疑问都要消耗资源和精力。而人的自我管理,尤其要消耗内在的心理资源。
如果一个人内心的心理资源与存储不足,就会出现干涸无力,毫无头绪地奔忙或混乱状态。
假如长期陷在混乱无序中,人就会感觉疲惫不堪,不得不管理却又无法有效管理,进而陷入拖沓、回避、自我层级降维等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内耗。
心理内耗往往有如下特征:
1. 经常觉得累、压力大,其实什么也没干;
2.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最喜欢和希望的方向是什么;
3. 即使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有了方向,什么都还没开始就觉得自己很累了;
如果以上三条你都符合,那么很可能你的心理内耗比较严重,也就是说你的精神上比较疲惫劳累。当一个人在心理上的损耗和劳累比较严重时,他/她往往做不出有效判断,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会比较吃力。
而如何有效生活,杜绝生活中在精神与心理上的消耗呢?看看下面五个生活日常,自己是否陷入了心理消耗之中,并对症下药进行自我调节。
【现象一】
每次参加社交活动后,会一直思考自己什么地方没做对,别人在如何评价自己,过分紧张他人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甚至会因为这些臆想中的评价感到难过、焦虑、悲伤。
【有效应对方法】
过于敏感和在意他人意见看法,源自个体自信心不足,这种低自尊状态,让你的内心十分不安,进而在无关紧要和并无确凿证据的事情上产生了强烈的内耗。
请不要轻易低估自己,也不要对他人的评价毫不在意,而要以人无完人的态度,理性面对自己的优缺点,大方认可自己,并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正面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