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在培训班上课的时候看过一篇大概五行左右的儿童诗,大概就是说考试忘记带尺子了,然后同桌就把自己的尺子折断了给了我一半。 当时上培训班的人少,不像现在学拼音写汉字都有大把的培训机构开课。班里在外面补课的加起来可能只有两三个。所以有一次考试的时候,作文一个字都编不出来,就直接照搬了那首诗里的情节。加上夸张排比比喻句,用几百个字写考场没尺子慌得一比,再用几百个字夸同桌“毫不犹豫地折断了尺子,把一半递给我”有多小天使。 当时越写越觉得这个剧情太扯了。掰橡皮也就算了,居然掰尺子,还是“一把崭新的”尺子。 结果不知道是老师认可虚伪的真情实感,还是觉得过于有想象力,就被当做范文当众念了一遍。 他一边念我在底下一边跟同桌悔过不该瞎编她把尺子掰折了。 之后又有一次考试,本来想剩菜炒剩饭再编个掰橡皮,后来想到被同桌用尺子敲打,就没敢落笔。 然后…… 全班37个人,十多个都掰了尺子…… 在然后…… 变成全校都掰尺子…… 把尺子折了就成了千篇一律的代名词。甚至老师骂人抄作文都说“你怎么不去掰个尺子去?!” 后来这个素材在我们班就被禁止了。 大概安心了两年。快毕业之前报小升初的冲刺班,发了本作文集当做参考。打开之后第一篇就是……《断尺》 _(: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