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社会的双薪家庭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许多年轻父母就把孩子托付给祖父母照顾。由于孩子跟祖父母相处的时间远超过父母,最近韩国出现一个新名词叫“爷爸”。
同时,许多祖父母有经济实力,在孙子孙女的用品上非常敢花钱,老人们成为婴儿用品市场最大的消费群。
帮小女儿照顾双胞胎孙女的宋姓老人(57岁)说:“女儿和女婿都要上班,请保姆也很贵,我和老公决定搬进女儿的家,帮他们带孩子。每个月照顾孩子自己得花100万韩元(约1185新元)以上,但看到孙女们活泼可爱的样子,一点都不觉得可惜。”
据统计,2012年韩国有510万户双薪家庭,其中有250万户把小孩交给老人们带,这表示约五成的双薪家庭小孩是托付给祖父母照顾的。
一家婴儿用品专卖店的孔姓老板说:“以前都是妈妈来购买婴儿用品,但现在是祖父母一起来买孙子的东西。由于祖父母的经济能力比年轻父母强,他们对于孙子用品非常敢花钱。所以,商家不得不开始考虑爷爷奶奶的喜好。”
为此,婴儿用品商家为了吸引“爷爸”顾客,纷纷推出老人们方便使用的折叠式婴儿车、保护关节的膝盖护套、用颜色显示温度的温显奶瓶等产品。
有1岁女儿的金姓上班族(36岁)说:“因为妈妈帮我带孩子,妈妈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比我还多。所以,买婴儿用品的时候,妈妈会不会容易使用,这成为购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韩国乐天百货商店表示,去年购买婴儿用品的消费者中,50岁以上的占40%至50%,而且每年以5%至10%的比重增长。
有业界人士称,尽管韩国经济不景气日益严重,生育率持续下降,但爷爷奶奶们大手笔购买婴儿用品,近5年来婴儿用品市场的消费规模已经达到1万亿韩元。
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这句话曾让“大爷”火了好长时间,但是您知道大爷的历史由来吗?也是非常有趣。先拆开,单讲“爷”这个字。现在一般理解这个字就是“爷爷”的意思,可是在古代也是另有所指。
在唐朝以前,包括唐朝,“爷”就不是现在爸爸的爸爸的意思,而是单指爸爸。如果说您有时间,你可以查一查这个字的字源,就会发现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当中压根儿就没有现在“爷”这个字。
我们一直常常当做工具书引用的,东汉的《说文解字》当中也没有收录这个爷字,就说明“爷”字并不是我国古代的传统称谓,而是后来才出现的。那现在用到的这个“爷”字去考证,最早这个字被收录到书里边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的南齐,也就是说也是南北朝时期创造出来的。
不过“爷”字一开始绝大多数时候也不是用来专门做父亲的,他是从“耶”字演变过来的,耶稣的那个耶,“耶”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作语气助词,是异字耶、、其可进耶等等,是极少数情况下用来指代父亲。
在东晋时,我们有一个书法大家叫王羲之的《告姜片》,文中讲:汝母子家否,立不一耶告,姜就是他女儿的辈分。王羲之应该是在外地很久了,很关心老婆,就问孩子,你老妈身体状态可好?最后的耶告就是落款复字的意思。
同样在北魏时期,有一首名诗叫《木兰诗》,有这么一句说: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耶名,阿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阿耶就是爹地。正是基于这个用法,人们后来呢用形生方法造字,大概是在南齐的时候,就由这个“耶”字造出了现在的“爷”字来指代父亲。但是这个“耶”字也在大量的使用,跟这个爷是并行的。唐代杜甫有首名诗:建耶背面题,够腻脚不猪,说是看见了父亲就转过身来啼哭,分别很久,显得很陌生,身上污垢积粘,打着赤脚、没穿袜子就是此类的用法。
大约是在宋、元、明、清,“爷”字就逐渐取代了“耶”字,意义也是有所变化,慢慢地指代称呼为祖父,但这个过程是逐渐化的。像明朝人写的《西游记》第四十二回,悟空对红孩儿说:贤郎,你却没理,哪有儿子好打爷的。这里的“爷”依然指的是父亲。
那么到目前为止,北方再没有听到过管父亲叫爷的,倒是南方一些地区,包括了古代这种称谓的叫法,管爸爸还叫爷。更有意思的是在一些南方地区,因为古代中原战乱,很多北方人跑到南方避乱、繁衍生息,到现在他们的语言当中还保留着古代的语言词汇。他们不仅称呼父亲为爷,还称自个儿的爷爷为爹,跟我们现在的理解完全是相反。
乍听还算是蛮新鲜,其实在平时生活当中,我们无意中也这么使用到过,比方说你看这爷俩儿就等于说这父子俩就是典型的把“爷”当爹用。
那么回到开头,至于说: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在“爷”前面加了一个大字。那这个称呼据考证最早是起源于北京话,也就是在白话文兴起之后才出现这个词的组合。除了带着你爸爸的哥哥叫大爷等于大伯之外,北方人在称呼上了年纪的男子时,也常常会用到大爷的称谓。这里边的“爷”字的读音应该是轻声,当然你也可以语气严厉地表示你大爷,这里的“爷”虽然是轻生,那就是骂人了。如果说将“爷”的读音改成二声,大爷就是另一种尊称了,跟年纪无关,跟身份、地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