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十)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体诗作品。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理想,寄托自己的感慨,真实地反映出李白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复杂,激情与淡泊。朴实洗炼的语言,充沛悠然的气韵,已足以完成李白高雅华贵的精神气质与人生追求。
文学赏析: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一个“特”字,表达了一腔倾慕之情。“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当初辛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似曾成为一种思潮。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李白的功成身退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这样,自然而然地落实到吟咏者——“吾”身上的,即是对鲁连人格精神的高度推崇,“我”慕其风而愿与之同调了。一“倜傥”,一“澹荡”,既是鲁连的人格写照,也是诗人的精神追求;既是诗人的自许,也是诗人的自期。他是要把对鲁仲连心中由衷的仰慕转化为现实生活中自觉的人格追求,完成他的人生理想与政治理想。
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可说是最为质朴的写法。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全诗虽然有为个人作政治“广告”的意图,却也能反映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
1.李白这首《古风》 共十句。
2.诗的起笔:“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可谓高唱入云。《史记·鲁仲连列传》 云: 仲连“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说明鲁仲连倜傥不俗,品节高妙,特出于常人之上。诗歌一开始就用赞叹句式,表现出作者对鲁仲连的由衷的钦佩。
3.接下“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两句,作者转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珠比喻杰出人物。此写当时在围城之中,众人皆以降秦为策,鲁仲连却挺身而出,陈说大义,坚不帝秦,仿佛一颗明月珠自海底升起,光照四野,给黑暗中投进光明,为困境中的人们指明道路。正是这“一朝”之举,使鲁仲连声名载于青史,高节受人敬仰。曹植 《赠丁翼》 诗有云:“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李白此句用其意。
4.五、六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即承上而落实鲁仲连义不帝秦、邯郸解围一事,并陈说后世对他的仰慕。末照,犹余光,这里指鲁仲连对后代的影响。
5.七、八两句,作者再用倒插法回写鲁仲连当邯郸解围后不受平原君重谢一节,“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顾,回视,此两句犹如特写镜头,在与平原君的对比中,写出了鲁仲连的意气高妙,品格超逸,把作者对鲁仲连的赞美推向高潮,
6.结束两句,作者折回到自己:“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澹荡,澹泊疏荡,意即轻富贵,傲王侯,不拘于世俗,特出于侪辈。句中用“拂衣” 这一细节动作,十分准确传神地表现出这种“澹荡”之态。所谓天下之士,面对患难纷乱,他会挺身而出,但当成功之后,他不求官爵,会拂衣而去。李白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希望“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内清一”,同时又性喜任使,受道教思想影响较深,他缅怀古人,抒情言志,从鲁仲连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千载知音,看到了自己倾心向往、孜孜以求的澹荡豪逸的人生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