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诈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 ‘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 (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敞。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诫《唐诗风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B.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C.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D.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B.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C.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D.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元结主张诗歌应该“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B.《论语·雍也》:“(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C.孔颖达《毛诗正义序》:“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D.陆游《作雪寒甚有赋》:“老人别有超然处,一首清诗信笔成。”
4.白居易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主张的理解。(4分)
5.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姑姑
李立泰
姑姑很漂亮,柳眉杏眼,修长身材,梳短发,穿着整洁。
姑姑离休后回家探亲,谈起当年战火纷飞、腥风血雨的革命战争岁月。
那年全村参战和八路军一起打鬼子。咱村有围墙,墙外有围子壕。壕里放了水,还有圪针寨,全是枣树枝子,鬼子不好攻。
家人都上围墙打鬼子去了,八路军得吃饭啊,娘回不来咋办?姑姑还是孩子,但姑姑要蒸窝窝给八路军吃。姑姑八岁时,跟锅台差不多髙,蒸窝窝够不到箅子,就站在小板凳上。头次没蒸熟,就回锅。八路军叔叔夸姑姑孩儿小心好、机灵手巧。
那次是八路军冀南七分区二十四团来解的围,把鬼子打跑了。
姑姑八岁参加八路军,在伙房帮忙。老班长像疼亲女儿一样疼姑姑。姑姑站小板凳上学做饭,生的做成熟的,凉的烧成热的,凉水烧成开水。
姑姑九岁被卫生队要走,八路军冀南七分区卫生所在姑姑村上,家家住了伤病员,整天接触的全是受伤的男人,枪子没眼,伤哪儿的也有。分什么男女啊,该脱得脱,该铰得铰,全无顾忌。医、食、住、行,姑姑跑前跑后,发动婶子大娘姐妹们帮助卫生所拆被褥、洗衣服,帮助照顾伤员。她一口一口给伤员喂汤、喂饭、喂药,甚至端屎尿。
姑姑当卫生员开始洗伤员绷带,她说:我洗的绷带今天就是垃圾。在村子的水坑里洗洗,没肥皂、洗衣粉,血斑也洗不干净。有时找不到好水,小水坑里的水也凑合。人手不够时也给伤员包扎,包得歪歪扭扭的。
再大点儿我就开始学扎针。起初扎不进去,吓得手哆嗦,急得哭。大姐姐们告诉我,手把肉捏住,猛扎下去,别犹豫。慢慢我会扎针了,伤员都说我小手儿柔软扎得不疼,抢着叫我扎针。遇到输液的重病号,我站旁边看护士姐姐扎血管,我还在自己胳膊上练习过扎输液针。
我问姑姑:您作为战地护士,一生中最骄傲的是什么?
应该是那次躲过敌机空袭。那天狂风怒号,刮得天昏地暗,黄风把枯枝败叶都旋到天上去了。本不是敌人偷袭的天气,可就是那天敌机偏来了。我负责的两名重伤员转移不动,十三岁的我急中生智,抓了两个麻袋片儿把伤员盖上,上面撒些树叶树枝,我也趴在下面,敌机盘旋了几圈扔下炸弹,没炸着我们,躲过一劫。立了三等功。
我到驻地就积极发动妇女做军衣、抬担架、护伤员、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十四岁入党,十六岁护士长,成了骨干力量。当了护士长才知道,其实有职务就是责任重了,要多干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脏活累活抢着干,加班加点冲在前。一次战地卫生员不够用,我第一个站出来上前线。就是那次为抢救伤员,我被炸伤,至今腿上还嵌着块儿弹片,遇到阴天下雨就疼。前线非常危险,说不定去了就回不来,就是要把生还的机会留给战友。我又问姑姑:您作为护士长,最厉害的是啥?
最厉害的是那个县大队战士的大腿骨头里嵌了子弹,我和几个护士当班,医生去前线了,一没麻醉药,二没专门器械,我们把肉剥开子弹露了出来,把老乡打铁的老虎钳子在锅里煮煮,我一边哭一边把“钢铁战士”腿骨上子弹拽出来。
我越干越进步,十九岁被任命为医疗队党支部*,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一边抓政治学习,一边加强医疗知识学习。越学越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太少了。
这年一个家伙儿闯进我心里来。他是连长,跟我平级。我给他扎针,三扎两扎有了好感,偷偷摸摸谈,俺们不够谈恋爱的级别。一次战斗,他那连人马被鬼子挡住冲不出来,回不了大部队,就跟别的八路军走——反正都是打鬼子。我们再没见过面,说心里话还真想他,但不知他死活,成天提着心挂着他。
后来我调军分区医院任院长。新中国成立那年,那家伙受伤被送到我们医院来了。我一见他浑身是血,心里一紧,心疼得哆嗦,他是个不错的人,可是我刚结了婚。急得他跺脚、拍头、捶胸。
他急咧咧地吼:我给你写信,怎么不回?!
我说:没收到你的信,兵荒马乱的,信不通。
你怎么不等我?
我等你好几年,也不知道你活着没有啊?走了就没音信儿。
他哭了,泪淌下来。我不敢看他。
我说:都团长了还哭,不怕人家笑话?好好干,将来找个大学生,比我这文盲强多了。
任什么“生”也抵不上你!
别说憨话,我帮着给你介绍。
我照顾他个把月,也算弥补吧。他养好伤要南下,打过长江去。一次攻坚战中他顶着湿被子率敢死队往上冲,牺牲了。
姑姑那么神伤,眼里含泪。
下列各项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八路军叔叔夸姑姑孩儿小心好、机灵手巧”中,“孩儿小心好、机灵手巧”是直接引用八路军夸赞姑姑的话语。
B.文中划线部分用小说叙述者“我”的口吻进行叙述,通过姑姑学扎针的细节,表现姑姑的职业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
C.“任什么‘生’也抵不上你!”这句话表现了团长对姑姑专一的爱,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团长的任性骄横的特点。
D.“分什么男女啊,该脱得脱,该铰得铰,全无顾忌”,这句话表现了在战斗紧急的时刻姑姑她们专注于救人的情景。
7.下列各项中,对小说叙述者“我”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到了聚焦的作用。“我”的两次发问,将故事聚焦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上,突出了“我”的存在。
B.作为叙述者,叙述了“我”从姑姑那里听到的关于革命岁月的故事,使小说更具真实性。
C.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推动情节发展。“我”的提问,促使姑姑回答,推动了故事往前发展。
D.联系时空。“我”对姑姑往事的关注,联系历史和现实两个时空,突出了姑姑的革命故事的现实意义。
8.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结尾的艺术效果。(4分)
9.小说在叙述姑姑的故事时,将自叙与他叙相结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 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举进士,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他日见王安石,安石问以新政,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还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黜怪妄,辨鬼神。其家昏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乃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著书《西铭》。程颐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节选自《宋史·张载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
B.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
C.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
D.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异学,指儒家以外的其他学说、学派,也泛指不合正统的学说。
B.“辨鬼神”与“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辨”含义不同。
C.“有得则识之”与“汝识之乎”(《石钟山记》)两句中的“识”含义相同。
D.知,指主持、掌管,如知县、知府、知州等即指主管一县、一府、一州事务的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载博览经典,著书立说。他早年研读了《中庸》和《六经》,后来屏居南山,读书著述不辍,所著的《西铭》获得程颐的高度评价。
B.张载议论政事,应对得体。他回复神宗如果治理国家不效法三代,终究是苟且之道;他肯定王安石与人为善,对新政表示支持。
C.张载尊礼贵德,教化百姓。他任云岩县令时,定期置办酒食,宴请乡间年长者,并亲自慰问他们,向广大民众宣扬敬老爱老的道义。
D.张载为人杰出,广受青睐。他年轻的时候就得到了范仲淹的赏识与指点,为政后其政见又得到了宋神宗的肯定,是关中士人的宗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神宗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
(2)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
14.张载在《横渠语录》中说要“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小溪
李纲[注]
脉脉寒溪彻底明,临流聊复濯吾缨。
风微静爱琉璃色,竹密遥闻环佩声。
漾月下摇金潋滟,涵虚不动镜澄泓。
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
[注]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被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点明小溪清澈见底的特点,又以“寒”形容小溪,给人冷寂之感。
B.首联“濯吾缨”用典,既侧面写出小溪的清澈,又暗示自己对节操的坚守。
C.颈联中“涵虚不动”一句以镜设喻,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
D.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了小溪的“色”和“声”。
16.有人说,本诗尾联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一句在写法上同中有异。请结合文本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化用了屈原《离*》中的“ , ”两句。
(2)李商隐的《锦瑟》中“ ”,以蜀王杜宇典故表现内心的凄怨;而“ ”,以南海鲛人传说抒发内心的悲哀。
(3)古代文人常常描写水天相接之景象,寄寓或喜或悲的情思,《赤壁赋》中“_ _ , ”两句就描写了这样的胜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历代帝王风雅猎奇,设南苑为苑囿,无意间却为物种保护做出贡献。麋鹿又被称为“四不象”。由于大量被捕*和栖息地被人类侵占等原因,使野生麋鹿早在约1800年前后即已绝灭。而作为皇帝的狩猎和观赏动物,至清末,南苑内仍饲养着一群麋鹿,数量约为两三百只。这是世界上唯一的麋鹿种群,因而弥足珍贵。八国联军之祸,使南苑麋鹿 ,至此中国境内再无麋鹿。但麋鹿的故事还未结束。1866年,法国传教士大卫在南苑 发现麋鹿并为之定名,且将其推介到欧洲。此后欧洲许多动物园陆续开始饲养,但成效不佳。当中国本土麋鹿全军覆灭之际,全世界仅剩英国乌邦寺尚存麋鹿18只。此麋鹿种群后来似有神助,数量大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乌邦寺主人唯恐硕果仅存的麋鹿重蹈南苑麋鹿的覆辙,开始有意向全球各地 。世界上现存麋鹿均属这18只南苑麋鹿的后裔。麋鹿成批回归故乡中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英国乌邦寺无偿回赠中国麋鹿22只,其中20只被安置于原皇家鹿苑故地---南苑麋鹿苑。1987年,又引回18只,生长繁殖良好。到1994年,麋鹿总数已达300只。现有的麋鹿仅为半散放饲养,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麋鹿种群,尚需时日。无论是论史还是谈今,抑或是对麋鹿的存续而言,南苑都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消失殆尽 偶然 疏散 功莫大焉
B.消失殆尽 偶尔 疏通 劳苦功高
C.烟消云散 偶然 疏通 功莫大焉
D.烟消云散 偶尔 疏散 劳苦功高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大量被捕*和栖息地被人类侵占等原因,使野生麋鹿早在1800年前后即已绝灭。
B.大量被捕*和栖息地被人类侵占等原因,使野生麋鹿早在约1800年前后即已绝灭。
C.由于大量被捕*和栖息地被人类侵占等原因,使野生麋鹿早在约1800年前即已绝灭。
D.由于大量被捕*和栖息地被人类侵占等原因,野生麋鹿早在约1800年前即已绝灭。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红军是天下最勇敢的军队,因为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
B.“满遭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C.你居然敢在课堂上说话,真是太“勇敢”了。
D.“希望工程”是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一项公益事业。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近日,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有人大胆预测: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人类进行文学创作。其实, ① ,前几年流行一时的“AI写诗”就曾颇受舆论关注。文学创作是一种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的精神生产,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个人思想情感,人工智能的“创作”背后则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不足以 ② 。其创作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创作。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当下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作品就算再“像样”, 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冲刀、切刀、布白是中国印章的篆刻技巧。冲刀行进较快,一气呵成;切刀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布白,是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对于创作者而言,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布白妥当,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作品的魅力。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答案
现代文阅读
1.D.【解析】“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错误。原文“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可知头等大事是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代表协调人神关系不重要。故选:D。
2.B.【解析】“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错误。原文“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可知,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是政治任务,并无说这样就需要尽可能维护个体、集团的利益。故选:B。
3.B.【解析】此句是孔子对冉有的评价,认为他多才多艺,从政没有困难。此句在说从政的条件。A.此句讲元结的诗歌改革主张,认为诗要有资于治道,要恢复古人“风雅”传统。此句最适合做论据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的观点。C.此句讲诗歌富有表现力,突出其抒情功能。没有提及诗与政治的联系。D.此句讲陆游老年时超然物外,信笔写诗,清新秀丽。此句在说诗人年老时超然看世界的态度。故选:B。
4.【答案】①材料一认为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白居易主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要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突出诗歌的政治功能;②诗与政治的关联,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白居易主张朝廷设置采诗官采集诗歌,建言时政,反馈民情,体现了诗歌参与政治的实践性。(4分,每点2分)
【解析】白居易此句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成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原文“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可知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故可证明“察其得失之政”。同时,白居易主张朝廷设置采诗官采集诗歌,建言时政,反馈民情,从而体现了诗歌参与政治的实践性。
5.【答案】①有独特的政治背景(政治成为诗歌创作的推动力),中国诗史上的高潮期常常出现在政治纷争或政治变革的历史时期;②诗人有切身的政治遭遇,诗人往往先得到政治的激励,继而遭到压抑,引起强烈怨悱;③有强烈的政治牵动,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活力期,政治吸引人才,推动人才进取。(6分,每点2分)
【解析】原文无论是屈原、曹操政治集团,还是建安诗歌、王安石变法,这都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这造就了当时诗人的创作。同样,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有关。原文“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政治的推动力有很大的关系。原文“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政治的活力性有关。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直接引用”错误,此处不是“直接引用”,而是间接引用。B.“文中划线部分用小说叙述者‘我’的口吻进行叙述”错误,不是用小说叙述者“我”的口吻叙述,而是用姑姑的口吻叙述。C.“任性、骄横”错误,此处是表达团长对姑姑的爱。故选D。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A.“突出了‘我’的存在”错误。小说里,“我”先是问姑姑“一生中最骄傲的是什么”,接着问“最厉害是什么”,然后分别引出了两段相对具体的故事,同时,也使姑姑的叙事不再那么概括化,而是进入了具体的叙事,并不是突出“我”的存在。故选A。
8.【答案】(1)结尾特点:以对姑姑的神态描写结尾,语言简洁。(2)艺术效果: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与小说前文的自豪感形成对比,表现出了姑姑丰富的内心,使姑姑的形象更加立体化。(4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首先分析结尾的特点。“姑姑那么神伤,眼里含泪”,“神伤”“眼里含泪”是姑姑的神态,这是用对姑姑的神态描写收束全篇,非常简洁。然后分析这种结尾的效果。先看对人物表现的效果,结合上文可知,姑姑讲述了团长的故事以及团长的牺牲,此处“神往”“眼里含泪”展现出姑姑对团长的情感,表现出对团长牺牲的悲伤,表现出姑姑丰富的内心情感,让姑姑的形象更加立体;从结构来看,上文写姑姑回忆自己的从军经历,她讲述了自己“最骄傲”和“最厉害”的两件事,流露出自豪之情,而小说结尾姑姑“眼里含泪”则表现出伤感,前后形成对比,让姑姑的形象更为丰满;从结尾的艺术效果来看,小说以姑姑的神态描写结尾,对于之后事情的发展则是略过不谈,属于戛然而止式,言有尽而意无穷。
9.【答案】①相对于姑姑自己讲自己的故事的“自叙”,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小说叙述人“我”在叙述姑姑的故事,这是“他叙”。②姑姑的“自叙”有利于读者更贴近姑姑这一形象,体会到姑姑更深刻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形象,深化小说主题。③“我”对姑姑故事的叙述(“他叙”)则有利于从远距离感觉姑姑的形象,对事件的描述也具有概括性。④小说大致是由他叙过渡到自叙,使读者由远而近地感受姑姑的形象,叙述有层次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有层次感。(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视角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找到自叙和他叙的内容,然后结合叙述的内容以及自叙、他叙的作用分析具体的效果。从文中来看,自叙是姑姑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他叙是“我”讲述姑姑的故事。三到五段是他叙,是“我”讲述姑姑的故事,主要是讲述姑姑如何从军,如何从伙房到卫生室,“他叙”让读者从远处来感知姑姑的形象,事件叙述具有概括性。从六段往后基本属于自叙,除了“我”的发问,其他是姑姑在讲述自己的经历,主要是“最骄傲”和“最厉害”的两件事,因为是姑姑的自叙,可以让读者更近地感知姑姑的内心情感。综合起来看,小说由他叙到自叙,让考生由远到近感知姑姑的形象,文章更有层次感。
二、古诗文阅读
10.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近来见了二程,他们深刻理解《易经》的学说,是我所比不上的,你们可以拜他们为师。”于是撤掉师座,停止讲学。他跟二程谈论道学的要领之后,精神焕发,充满了自信。“汝辈”指你们,即听讲的人,是“可师之”的主语,其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撤坐辍讲”句意完整,且与张载“语道学之要”的对象是“二程”,其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C。
11.C【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C.“‘识’含义相同”错误。“有得而识之”的“识”是“记”的意思,“汝识之乎”的“识”是“知道,懂得”的意思。故选C。
12.B【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肯定王安石与人为善,对新政表示支持”说法错误,根据原文“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意思是:“张载回答说:‘您与人为善,那么别人也用善来回报您;如果像教导玉工雕琢玉器那样,那么当然有不接受命令的人了’”这是张载对王安石实行新政的劝告,并非“肯定王安石与人为善”,也没有表现对新政的支持。故选B。
13.【答案】(1)宋神宗召见张载,向他询问治国之道,他回答说:“治理政事如果不效法夏、商、周三代的话,终究是苟且之道。”
(2)张载自始至终,善于阐发圣人遗留下来的旨意,他所谈论的治理国家所施行的措施大概可以恢复古代的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采分点:“治道”,治国之道;“法”,效法;“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苟”,苟且。(4分,每采分点各1分)
(2)采分点:“始终”,自始至终;“发明”,阐发;“遗旨”,前人遗留下来的旨意;“复古”,恢复古代的制度或风尚。(4分,每采分点各1分)
14.【答案】①教化百姓,关心民生。治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关心百姓疾苦,宴请老人,使人们知道奉养、侍奉年长的人的道义。②致力研习圣人古学。为学尊崇礼教,崇尚道德,乐天安命,摈弃怪妄之说,辨清鬼神之论。③传道授业,化育后人。讲学并著书立说,阐发圣人遗旨,讲学强调学习要达到圣人的标准。(3分,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原文“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可以概括出,张载教化百姓,关心民生。治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关心百姓疾苦,宴请老人,使人们知道奉养、侍奉年长的人的道义;②根据原文“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黜怪妄,辨鬼神”可概括出,张载致力研习圣人古学。为学尊崇礼教,崇尚道德,乐天安命,摈弃怪妄之说,辨清鬼神之论;③根据原文“与诸生讲学,每告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著书《西铭》”可以概括出,张载传道授业,化育后人。讲学并著书立说,阐发圣人遗旨,讲学强调学习要达到圣人的标准。
参考译文:
张载字子厚,是长安人。年少时喜欢谈论军事。二十一岁那年,用书信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才,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可使之感到快乐,为什么要研究军事呢。”于是劝告他读《中庸》。张载读了这本书,还认为不满足,又访寻各种佛教、道家之书,多年深入研究它们的学说,知道不会有收获,便反过来研求《六经》。(他)曾经在京城坐在虎皮上讲《易经》,跟随他听讲的人很多。一天傍晚,程颢、程颐来了,和他讨论《易经》,第二天他告诉别人说:“近来见了二程,他们深刻理解《易经》的学说,是我所比不上的,你们可以拜他们为师。”于是撤掉师座,停止讲学。他跟二程谈论道学的要领之后,精神焕发,充满了自信,说道:“我求得的道义已经够了,为什么还要向别处探求呢 ”于是完全抛弃了异端之学。(张载)考取进士,被任命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治理政事把注重根本改良民俗当作首先要办的事务,每个月的初一,准备酒和饭菜,召集乡间老人到县衙聚集,亲自为他们敬酒,使人们知道奉养老人和侍奉年长的人的道义,趁机询问民间的疾苦。熙宁初年,御史中丞吕公著进言称张载具备古人之学,宋神宗召见张载,向他询问治国之道,他回答说:“治理政事如果不效法夏、商、周三代的话,终究是苟且之道。”宋神宗很高兴,让他担任崇文院校书。有一天他见到了王安石,王安石用新政来问他,张载回答说:“您与人为善,那么别人也用善回报您;如果像教导玉工雕琢玉器那样,那么当然有不接受命令的人了。”回到朝廷,以生病为由隐退居住在南山脚下,整天端坐在一间屋子里,左右都是书籍,俯身读书,仰面思考,有心得就记下它们,有时半夜起床坐下来,点上蜡烛来写作。穿着破旧的衣服,以粗米、草菜为食,给各位学生讲学论道,常常用学习一定要像圣人那样才罢休的道理告诫他们。所以他为学尊崇礼教,崇尚道德,乐天安命,摈弃怪异荒诞之说,辨清鬼神之论。他家里婚、丧、葬、祭之礼,一概沿用先王的规范,又辅以当代的礼节。又议论考定井田、宅里、学校的礼法,都想整理成册,使之可以运用到各项事业中。吕大防推荐他说:“张载自始至终,善于阐发圣人遗留下来的旨意,他所谈论的治理国家所施行的措施大概可以恢复古代的制度。”(宋神宗)于是下诏让他主管太常礼院。因与有关官员议论礼仪观点不一致,又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半路上病得很厉害,沐浴更衣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去世。张载学习研究古代典籍,努力实践,成为关中士人们的宗师,世人称他为“横渠先生”。写有《西铭》一书。程颐曾经说:“《西铭》发展了从前圣贤们所没有讲到的道理,与孟子的性善论与养气说有同等功绩,自从孟子以后大概再没有见到过。”
15.C 【解析】C.“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错,诗人以溪面的平静反衬诗人被罢免后内心不宁之情。故选C。
16.【答案】(1)两者都是借凄清的景色抒发被贬后凄楚之情。(2)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外出游玩,描写了“小石潭”周围凄清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诗人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3)本诗作者李纲力图革新内政,但多次遭罢免,作者最后说“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表达了自己身为逐客,不宜久留冷清之地的感伤凄楚之情。(6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时要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其效果。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意思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这句话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官后,外出游玩时所作。作者用“其境过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②本诗作者李纲,一度被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诗作最后说“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表达了诗人被贬官后,借溪边冷清的山景,抒发自己不宜久留此地的感伤凄楚之情。
综上分析,本诗结尾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凄清的景色抒发被贬后凄楚之情。
17.【答案】(1)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
(2)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3)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每空1分,错字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 A【解析】消失殆尽:逐渐消失至没有。烟消云散:像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一般用于抽象事物。语境说的是麋鹿,选择“消失殆尽”。偶然:一般过去时,即过去某一时刻不经意的突然发生的一件事。偶尔:一般现在时,即最近一段时间同一件事经常会发生。此处强调过去突然发生,使用“偶然”最合语境。疏散:使人或物散开。疏通:清除阻塞,使水流或交通畅通。从语境来看,应该突出“散开”的意思,选择“疏散”。功莫大焉:功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此处强调“南苑”功劳大,与吃苦无关,使用“功莫大焉”最合适。
19. D【解析】原文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主语残缺,把“使”或“由于”去掉一个,排除A,C;二是“约……前后”重复,把“约”或“前后”去掉,排除B。
20. D【解析】文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引用;C.表示反语。D.表示特定称谓;
21.【答案】①人工智能写作现象早已有之;②赋予文学作品以个人的思想情感;③也不可能取代人类的文学创作。(6分,每空2分)
【解析】根据前文“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人类进行文学创作”说明了一种现象,后文提到“前几年流行一时”,说明这类现象早已经发生,故可填:人工智能写作现象早已有之。
第二空,根据“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个人思想情感”可知,通过对比说明人工智能还不足以具备这一特点,故可填:赋予文学作品以个人的思想情感。
第三空,根据“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创作”说明的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局限性;前句“当下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作品就算再‘像样’”,此处应用“也”承接,且内容要强调它们不能取代人类的写作。
22.【答案】①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②它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③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④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5分,答对1点1分,答对4点5分)
【解析】将长句划分为短句,要注意找出主干和修饰语。
首先找主干:文化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然后分析特征关键词:审美体验,主观色彩,艺术加工。然后再切分句子,“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最后整理顺序并适当增删词语。
四、写作
【参考立意】
1.干事情要先整体把握。
2.先大处着眼,再小处动手。
3.凡事都要先整体入手。
4.凡事三思而后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中国印章篆刻技巧的分析。材料先对冲刀、切刀和布白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创作者如何处理布白、冲刀和切刀的关系。材料只是引子,写作时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引申。
写作要求中提到“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也就是说需要从材料中引申出来,揭示里面包含的内涵。布白,指的是整体布局安排,这是前提。而冲刀,指的是干事不能拖泥一定要水,应该一气呵成;切刀,指的是谨慎从事,不能盲目求快。
从材料中的关键句“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布白妥当,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作品的魅力”来看,其中的寓意就是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事先布局安排,整体把握,从全局出发,然后再具体操作,才可能把事情干好。也可以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需要三思而后行。材料的立意从这个角度展开即可。
关于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预先的打算安排,都需要从整体布局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绘画、用布裁衣、地上起房屋等;如果从大处着眼,国家的建设发展、世界的和平稳定等,都需要从整体布局,也都需要三思,然后再局部分具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