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兽面纹铜bo 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中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博(左边应该是金字旁的,无这个文字)是大型的打击乐,从中原地区的铜铃发展而来。此博(同上)器身所装饰的燕尾纹是新干线青铜器的特色标志,鸟形的扉棱是赣江流域青铜器的一大特色。整器的风格更接近于新干本地的式样。有学者认为大概在商早期,中原地区的的铜铃传至长江以南,后来当地尺寸不断增大,失去舌而变成了用锤打击的博(同上)。此件博(同上)是已知此类器物时代最早的考古发掘品,它的出现为确立博(同上)起源于南方的说法提供了依据。
三足提梁铜卣 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中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器的盖、提梁、卣(you,三声)腹和卣足分别铸造而成。三足中空,卣外底有烟炱痕迹,表明曾在其下生火温酒。该器铸披缝极细,最细处宽不足0.5毫米。根据器盖的花纹风格,可推知该器盖是后配之物。器底外部残留圈足遗痕,说明三足是后来改制添加的。
兽面纹提梁方腹青铜卣 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中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该器分铸铸接成形,器盖、提梁以及蛇形环钮各自分铸,器体浑铸,之后通过销子等铸接于一体。方腹中央的“十”字形透空槽穴,使器腹外形成上下双层底,器腹内形成通向四壁十字形管道。因此既可用炭火在双层底之间加温,又可浸入沸水中烫酒。
铜瓒 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中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诗经•大雅•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所述既即为此物,为先秦时期使用的挹酒勺子。每当盛大的祭祀时所需行裸礼,君主用瓒从罍(lei,二声)等大型贮酒器中挹取鬯(chang,四声)酒,然后缓缓地将酒注于地上,以祭享自己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