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3日消息 去年夏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夏天里》关注疫情之下的改行者,节目编导改行成为外卖小哥、创业者改行成为代驾、电影放映员改行成为服务员……普通人以勇气转身、在风浪里成长。
又一年盛夏,轰鸣的砖厂、流火的厨房、深邃的土坑,寄托怎样的少年志向?靠近理想、实现理想,年轻一代如何在磨砺中自强?中国之声在《听见》栏目里再次推出系列特写《夏天里》。
第一次坐地铁 第一次游西湖 第一次搬砖
6月22日,距离高考结束过去13天,郑信江在西湖边发了人生中第一条朋友圈。在此之前,他是从未离开过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小江”,江南水乡只存在于课本和少年的想象里。
郑信江镜头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受访者供图)
郑信江说:“我第一次来杭州的时候,连导航都没用过,地铁也是第一次坐。坐地铁的时候,我特别害怕坐过站,因为地铁稍微一下就开出很远,每一站都隔得好远……所以我在车上都会四处询问,每个人都很热情,教我怎么走,往哪边走。第二天我就一个人去西湖了,当时还差点迷路……”
有感而发的郑信江,很久没有发出第二条朋友圈,同学、朋友在热搜里发现了他,“19岁准大学生每日搬砖数千斤筹学费”。他的父母只知道孩子出门看世界、赚学费去了,没想到郑信江看过西湖转身去了瓷砖加工厂。
郑信江工作的瓷砖加工厂,每天他要在这里工作9小时(受访者供图)
19岁,高考结束,搬砖。听起来有多辛苦,实际上就有多辛苦。郑信江每天9小时的劳动是简单的循环:把大理石瓷砖一包包搬进厂房码好,等师傅在水流和钢刀中把砖切好,他再把砖垒齐,搬上板车、搬出厂房。每包砖重45公斤。
郑信江说:“一直满头大汗的时候你会分神,但是要拼命地集中注意力去在意手中的砖,步伐迈得稳,以免摔了砖。感觉挺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的,确确实实比读书辛苦多了。”
多少个45公斤,能换来5500元月收入?
郑信江说:“我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工友卸包装的时候卸了120箱,当时一个下午就4.5吨,9000斤。装到推车上一次,推车卸下来两次,全部拆包、搬上机器三次,再把切割好的砖换到架子上,每块砖至少搬四遍。如果是倒角的砖还要多切割一下,就要搬五次。”
简易工棚里,尚未加工的大理石瓷砖堆了一人高(总台央广记者 杜希萌 摄)
小小少年,为五斗米折腰。即使折腰,也有荡气回肠。
郑信江:我奶奶患有多年的胆结石。我高考后那几天她一直喊刀绞一样的痛,老人担心花钱,就一直拖着。后来是我硬背着奶奶打出租车,送到医院了。
记者:爸爸当时是在打工,没有时间回来看奶奶?
郑信江:对。高考后家里人给我2000元买手机。奶奶生病,我就全部先存到奶奶的医保卡里。过了两天,护士说卡里面又没钱了,之后父亲也给我转了一些钱。我一共转进医保卡6000元。
记者:这个给了你一点压力。
郑信江:有点。我当时就想,奶奶生病,后面肯定是要花钱的。我想用我的双手去赚我的学费,为家里减轻一点负担。
从餐厅到瓷砖厂,他只说“可以”
悲伤的出发,热火朝天的旅程。结束高考的郑信江揣着1000元踏上了离乡的火车。瓷砖厂不是他首选的目的地,一开始,他在杭州一家有名的连锁餐厅里找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
郑信江:当时一进餐厅,店里就让我们背6张纸的菜谱,密密麻麻的字,配料多少克都要记住,还有什么天目山笋干……
记者:你之前知道天目山笋干吗?
郑信江:不知道,多半了解都是靠网上搜索。
不知所谓,滚瓜烂熟,郑信江硬是背下了菜单。但试工仅3天,听说这是个八月底就离职的“暑期工”,店长没有选择留下他。
郑信江:我家庭不是非常富裕,很少有机会出去旅游。这次出来,我希望好好丰富一下自己的阅历,见到不同的人。我想从一个服务员的角度切进去看人们的交流,通过这些东西看如何和别人打交道。
记者:三天就被辞退了,对你是一种打击吗?
郑信江:感觉有点遗憾。当时就觉得,难道我真的要这样子回家乡吗?
两个月赚一万元学费、生活费,对没有技能、没有经验的郑信江来说,谈何容易。他在餐厅打工的最后一天,堂兄的朋友过来看他,这位朋友后来形容,找不到工作的郑信江“急得快哭了”。恻隐之下,他给郑信江引见了瓷砖加工厂老板张建辉。一开始,张建辉不以为然。他说:“郑信江是我一个朋友带过来的,我刚好缺人。一看是学生,我觉得这种活他肯定吃不消,干个一两天他肯定要跑掉了。他刚来的时候是白白胖胖的,太阳也没怎么晒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