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一次蛋20天要用多少电,孵蛋多少度合适

首页 > 生活常识 > 作者:YD1662024-01-18 08:58:38

我是一个电孵爱好者,只爱孵不爱养的那种。接触电孵时间不久,零零散散一年时间,期间孵化过玄凤、虎皮、其他类鹦鹉种蛋合计100颗左右,鹌鹑蛋100左右。鸡鸭鹅蛋20颗。孵化批次大约20多次,失败过N多次,期间使用过水床、100多的自动风热孵化器,韩20孵化器。几乎电孵所会遇到的情况我都遇到过了。

1、种蛋购买和运输

尽量选择有经验的离你最近的卖家,这样蛋的受精率和运输受损率都有保障,售后也有保障。

市场很复杂,很多个人和养殖场都在卖蛋,卖家的经验良莠不齐,随意选择你可能会充当卖家的小白鼠。本人有幸当过几回小白鼠,一个没经验的卖家,发给你的蛋要么破损要么气泡,还有可能弱精,一些个人卖家还有可能卖给你时间很久的蛋。拿着这样的蛋任你设备多牛逼也很难成功孵化。

冬季买蛋如果你所在的地区温度零下,建议让卖家在包装里加一个长效加热贴。

2、蛋的孵前处理

收到蛋后,蛋的大头朝上,静置2-6小时,让气室归位。时间没有硬性规定,气室正常,蛋温和室温一致就可以孵了。

如果蛋有破损或者裂痕,蛋壳膜完好的话,可以使用手工白胶修补裂痕,控制好湿度基本不影响孵化。

气泡蛋是可以孵化的

散黄蛋一般都不能正常孵化出壳

无黄蛋,蛋黄的颜色一般根据蛋黄所含脂肪量的不同,呈现白色或者黄色,当你看不到蛋黄的时候也许正是蛋黄呈现白色,无论是白色还是黄色的蛋黄,具有相同的孵化率。真正的无黄蛋很少存在。

如果有电子秤,收到蛋时请称重并记录,以便在后续孵化中计算失重率控制湿度

3、电孵精髓,温度和湿度的理解

无论使用什么孵化器,无论卖家给出你什么样复杂的孵化步骤,归根结底都无非是在控制温度和湿度。但是温度和湿度仅仅这个概念就需要去深入理解,不然你就会从头错到尾。

别人的温度和湿度未必适合你,必须明白2个概念,机显温度(湿度)和实际温度(湿度)。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不同的孵化器,因为温控器的不同,所用温度探头的不同和温度探头所在的位置不同,设置同样的机显温度,会得到不同的实际温度。有人说我校准了我的温度,那么使用不同的温度计,温度计置于不同的位置,同样会产生不同的实际温度。

群里贴吧经常有人分享,我xxx温度xxx湿度可以成功孵化出来,他的这个xxx只适合他自己,真正的实际温度是多少他也未可知。

所以对于别人的经验,要有合理理性的理解和借鉴,盲目照搬,大几率会失败。不同类型的孵化器之间,经验依然不通用。

想要提高成功率,必须拿到自己机器的精确温湿度数据,否则一切皆看命。

关于前几天xx温度xx湿度,中间xx温度xx湿度,后边xx温度xx湿度个人感觉没有科学依据,只要能精确控制你的温湿度,恒温恒湿是可以的。

在你对你的温湿度有怀疑的时候,请尽量选择高温区低湿区孵化,即便后边出壳困难,也可以进行援助。低温高湿必死,连援助的机会都不会有。

4、温湿度的校准和温差区

任何孵化器的机显温度湿度都是不准确的,包括韩20和小飞碟。环境和海拔会对温湿度造成影响。所以孵化前建议校准温湿度。

一般校准所使用的温度计有体温计、小米方形温度计、小米圆形温度计、澳门产的99元的温度计和韩国rcom200元左右的温度计,瑞士产的某个温度计。以上的这些数字温度计都是搭载sht3x系列的温度传感器,正负温差0.3左右。Sht3x系列里sht35温度传感器是最精准的,由于有单片机编程基础,我自己做过一个搭载sht35的温度计,温度和韩国rcom温度计是一致的。

当你在同一个位置放置以上几个温度计,基本上你会发现这些温度计的数值都是不一样的,很难说哪个是标准温度。要非得让我选择一个准的,我会选择体温计和韩国rcom温度计。因为体温计是有严格标准的,各类数字温度计也都是基于水银温度计去校准设计的。但是体温计是只升不降的,它只能测到一定时间内的温度峰值。韩国rcom由于和我自己的sht35温度计显示数值一样,所以我倾向选择它是准确的,小米的温度计由于带壳,放入孵化器中,孵化器会加热小米的外壳,温度传感器被外壳包围,不能很好感知空气温度,也不能感知水床表面温度,所以如果你想用小米,请拆了壳子用。

所谓温差区是说在孵化器内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温度,例如水床,它一定是中间区域温度高,四周温度低。全自动孵化器不论是吹风还是吸风,都是靠近风扇位置温度高,如果是吸风的话,四周温度会偏低。即便是韩20这种很贵的孵化器,远离出风口和靠近机器边缘的地方温度也会偏低。

所以校准温度,一定是去量你即将放蛋的那个位置的温度。

水床建议使用体温计去校准,在水床平稳运行一天后去测量,把覆盖物掀起一个小口,不要太多,迅速把体温计放到你要放蛋的那个位置。尽量避免大量散温后温控器加热。特别建议水床的同学们把温控探头贴到水袋下面,这样每次掀开覆盖物不会造成温控器频繁加热。

全自动孵化器掀盖散热快,加热也快。建议尽量使用数字温度计去校准,如果使用体温计的话,一定要动作快,体温计是缓慢增长温度的,这个过程大概1分钟左右,如果要用体温计,你要保证这个时间内,孵化器的加热操作已经完成。但是即便这样,加热高温还是会存在一段时间,所以全自动的不建议使用体温计去校准。

韩20和小飞碟这类建议直接买韩国rcom温度计去校准,机器钱花了不少,也不差多花200买个温度计。实测动作快点用体温计是可以测量到实际温度的,但是湿度无解,韩20的机显湿度不准。

如果摸不清自己的温度到底对不对,只能是孵化一次去看看,到天数看看胚胎是否发育完成,如果发育迟缓,则温度需要调高。

5、湿度和蛋重管理

现在电孵圈温度控制还能做到精确,但是湿度方面大多都是靠口口相传。温度在一定区间内是适用各种情况的蛋的,但是湿度不一定会有一个标准。比如你未察觉到的细小裂痕蛋,蛋壳的薄厚等,根据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湿度。

湿度通过计算其实是很好掌握的,大部分的蛋失重率在15%左右,即在快出壳时蛋要减少自身15%的重量才能更好出壳。如果失重率大会干死,失重率低会淹死,除非薄壳蛋或者蛋有裂纹,一般大部分都是湿度高淹死的。

以下举例说明,假设有一颗玄凤蛋,入孵前的重量是6.0g。温度适宜的话孵化期是18天,16天会起嘴,那么16天的时候,蛋的理想重量应该是6.0-6.0*0.15=5.1g。10天的时候他的重量应该是6.0-6.0*0.15/16*10=5.43。如果你一开始称蛋了,那么10天的时候再称一次,你大概知道你设置的湿度是高了还是低了,进行调整之后12天再称,如果有差异继续调整。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很好的发现有没有薄厚壳的蛋,蛋有没有裂纹。针对厚壳的,需要把气室端的蛋皮磨薄一点,如果是薄皮或者有裂纹,通过擦温水或者密封袋进行补湿。

如果前期没有称蛋,随着蛋内水分的蒸发,气室会变的越来越大,可以通过观察气室的变化去感知一颗蛋的水分损失情况,不过这项操作需要一定的经验,只能大概参考。

如果你嫌这些步骤麻烦,非得想找一个湿度去试试,建议你采用低湿度去试。高湿度很大几率会淹死,但是低湿度的话一般可以通过擦蛋喷水去补救。即便出壳困难也可以进行援助。

6、国产全自动孵化器的湿度控制

一般全自动的孵化器带一个注水孔,通过注水去实现赠湿,但是大部分人的湿度没有办法去控制数值。往往是一加水就70%多的湿度。解决这种问题,一般不使用机器自带的加水口去加水,而是使用一个方形容器,容器里放水,使用保鲜膜将容器封口,然后用牙签去保鲜膜上扎孔,通过空的数量去实现湿度数值的控制。也可以放一杯水,通过杯口的大小去实现湿度的控制

7、照蛋和翻蛋

前期不要频繁照蛋,每次照蛋会造成温度波动,这种波动会造成死胎。建议7天再照,看受精情况。12天后个人感觉温差不会再造成蛋的死亡,照蛋时常可以适当延长。但是不建议使用强光手电,强光会造成胚胎逃逸,挣断血管。

照蛋主要前期看受精情况,中期看发育情况,后期看活跃情况。通过观察气室感知湿度损失。因为好奇而去照蛋导致死亡的例子数不胜数,管好你的好奇心。

翻蛋主要是让蛋受热均匀,防止胚胎和壳膜粘连,有人测试过全程不翻蛋,也是可以出壳的,只是出壳率较差,和温度湿度比起来,翻蛋这个因素显的不是太为重要。

孵化前期是可以翻蛋的,水床前几天不翻蛋主要还是考虑掀开覆盖物翻蛋会造成温度损失,温差会导致死胎。全自动孵化器如果翻蛋组件稳定,不会造成震动,前期也是可以设置翻蛋的。韩20建议一开始就翻蛋,以便蛋能受热均匀。

8、出壳援助

温度湿度适宜的话,鸟蛋会在孵化期减去2到3天的时候啄破一点蛋壳(玄凤孵化期18天,在16天的时候会啄)这个称为起嘴,起嘴主要是啄破蛋壳来获得更多的空气,这时候小鸟还没有完全发育,部分血管可见,卵黄囊未吸收。大概24到48小时会开始啄壳出壳,整个过程一般无需干预。

有些温度高的会提前起嘴提前出壳,有些温度低的会延迟起嘴延迟出壳,也可能发育未完成的时候被淹死,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强调大家尽量温度高一点孵化,温湿度是成比例的,高温是可以适应高湿的,但是低温高湿很危险。

援助是一个经验活,也没有一个判断标准,全靠经验去看,过早介入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卵黄囊未吸收,过迟介入可能小鸟已经死在里边了。下面介绍几种情况以供大家参考。

如果你清楚这颗蛋是蛋壳比较厚的,那么大概率小鸟啄不动蛋壳,而且大概率失重率低,遇到这种蛋要多照,时刻关注气室和血管情况,可以提早给气室穿个孔以保证空气的供应和增大蛋内水分蒸发。如果小鸟逾期没有啄壳,把气室旁边的蛋壳都剥掉,观察内膜是否还有血管存在,如果存在,放进孵化器继续观察。如果不存在血管了,可以温水浸润内膜后轻轻掀开内膜,然后放进孵化器,时刻观察小鸟的状态。等到24或者48小时候可以再多剥一点,最好剥到能看到卵黄囊,直到卵黄囊完全吸收后,可以彻底帮助小鸟出来。

如果起嘴后24小时,你对着蛋吹口哨会听到里边的小鸟叫声,放在耳朵旁,可以听到细微啄壳声音。时常拿出来听听,如果小鸟不再回应你或者叫声很急促或者起嘴后48到72小时都没有破壳的迹象,这时候就可以把气室剥掉,观察里边的情况。步骤同上

如果小鸟啄壳的位置不在靠近气室那端,而在蛋的小端,这种情况称之为胎位不正,自己出来的可能性只有50%。遇到这种的我都是首先帮它把起嘴位置的蛋皮剥掉一点,保证他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然后给气室那端用牙签扎个孔,以释放内压。之后把蛋小头朝上45度角放入孵化器,不出意外24小时候它会滑到气室。继续使用上一步的方法观察蛋,如果发现它不能够自己出壳,就帮它剥出来。

剥壳如果不伤到小鸟,基本不会影响健康

一般起嘴后48小时卵黄囊会被吸收完,这个时候手贱的可以去剥

9、孵化器的选择

无论你使用什么孵化器都不能保证你100%孵化成功,孵化器也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有的只是你对孵化器的掌握和了解,当你使用50块的水床达到人机合一的时候,可以完爆刚刚使用3000多韩20孵化器的人。下面说说我对以下几个孵化器的见解。

水床孵化器,使用电热丝加热水袋,水袋传温给蛋的形式去孵化。水床温度相对稳定,加温散温都是缓慢进行的。这里建议将温度探头放在水袋下方,这样掀开覆盖物的时候,探头不会因为突然低温去引发温控器加热。这种模式对蛋的湿度损失小,所以使用水床的前辈们早期基本不去控制湿度,如果你有湿度控制经验,早期也可以去介入湿度的控制。水床不好的一点就是翻蛋需要手动,如果是南方夏季很潮湿的天气,水床内湿度会非常高,且没有太好的办法去降湿,会导致孵化的失败。水床后期的擦蛋喷水沾水之类的操作全靠经验和运气,没有数字化的精确控制,所以后期容易死胎。

国产全自动孵化器,品牌不同性能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论。大体来看这些孵化器都是通过加热丝 风扇的原理来控制温度,仔细去观察,实际上大部分的孵化器它是吸风的,而不是吹风。所以一些给蛋盖毛巾呀盖口罩的*操作,其实没有必要。孵化器的特点是升温降温都很快速,升温时候经常会超出设置温度,孵化器内的温度极不稳定,设置37.5经常是37.3到37.7之间来回跳,且内部大部分温差较大。我使用的这个孵化器,设置37.5度,里边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温度,最高地方的温度能有38.3,最低的地方只有37.0度。如果只孵几颗蛋问题不大,只关注放蛋位置的温度就好,如果大批量孵化还是找个靠谱的国产。

因为风热,蛋的水分蒸发会比水床快,所以一般整个过程都会进行湿度控制。具体如何控制详见楼上的“国产孵化器湿度控制”

韩20孵化器和小飞碟孵化器,小飞碟我没有使用过,但是评价很好。这类孵化器相比国产的全自动贵很多,动辄2 3千块钱,那么它到底贵在哪呢?

以韩20为例,他和国产主要不同的地方是温度湿度极为稳定,设置37.5度温度一直会是这个温度,不会跳到37.3再跳到37.6这种乱跳,湿度也是一样,只要设置好,除非你去掀盖,不然温湿度2个数字纹丝不动。翻蛋的话韩20是比较傻的来回翻蛋模式,小飞碟是单向滚动模式。韩20可以加各种翻蛋配件,小飞碟不太清楚。

特别要注意一点的是,韩20的翻蛋角度是有问题的,假设你设置翻蛋180度,你放进去一颗鸡蛋,他会翻180度,但是你要放进去的是鹦鹉蛋,由于蛋小,会翻360度。小飞碟不知道有没有这个问题,总之大家一定提前测试翻蛋,避免转个圈圈还是原来的位置。

关于卖家发给你的孵化教程

首先你要明白一点,卖家虽然养了很多年的鸟,但是他大概率不会去选择电孵。每一个卖家一定是养了很多鸟的,他们是很忙的,电孵和0天手养永远没有亲鸟孵化喂养来得省心便捷,所以他们大概率不会去深入研究电孵知识。

卖家的孵化教程大部分是收集自己群里买家的经验得来的,自己未必按这个数据测试过。如果你读懂我上边的那些经验,那么你应该了解,他们提供的温度湿度不一定是标准的温度湿度,也许只是某个买家孵化器上显示的温度。这个数据是不准确的。

关于前几天多少度,后几天多少度。这种方式没有科学依据,只是一种摸索的过程,一种经验的积累,他没有建立在精准数据控制的基础上。

我一再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否认这种孵化方式,只是这样的孵化方式不适合对于下一次孵化进行改进。如果你恒温恒湿孵化失败了,通过剥蛋研究尸体,基本上能知道下一次是该提高温度还是降低湿度。但是如果使用前几天后几天这种方式孵化失败了,即便你知道问题所在,也不好去修正。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