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如何保证信息不被泄露,大数据时代怎样保护个人信息

首页 > 生活常识 > 作者:YD1662024-01-29 05:41:36

原标题:大数据时代 如何守护信息安全

以案说法

人们在享受着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智能、高效、便捷的同时,也遭受了个人信息“裸奔”的隐痛。

那么,我们的信息是如何被泄露出去的?对于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该如何惩治?

经营者非法出售公民信息

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罗某在大姚县某乡镇经营某通信营业厅期间,在为客户办理电话开卡、代收话费、更改话费套餐等手机通信业务过程中,以18元、28元、31元、34元不等的价格将客户的手机号码、验证码等个人信息发送在多个“拉新”微信群内,供他人注册各类App软件账号。罗某通过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共计获利7675元。

今年1月30日,大姚县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了该案。经审理认为,罗某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其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终判处罗某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10000元;罗某退缴的违法所得7675元依法予以没收。

诉讼过程中,法院组织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人大姚县检察院和罗某进行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罗某按照获利金额7675元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并公开口头赔礼道歉。

大数据时代,信息泄露时有发生,轻则垃圾短信、*扰电话不断,重则被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是谁动了我的个人信息”,成为群众急难愁盼的热点问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以来,该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从严从快惩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进一步彰显惩治犯罪的社会效果,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个人信息安全。

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该院法官介绍,导致个人信息频繁泄露一方面是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市场主体没有履行应尽的妥善保管义务,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有的人受利益驱使,通过泄露、出售所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牟取利益。另一方面是个人在使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疏忽大意、警惕性不高,也会造成个人信息无意识泄露。

法官提醒,想要从根本上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树立职业道德,守住职业底线,严厉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黑灰产业,守护好广大群众的个人信息安全。随着国家标准规范、国家法律以及行业标准规范的不断建立健全,也将为国家、企业及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形成更加完备的制度,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本报记者 闵以荣 通讯员 李雪娇(记者 闵以荣 通讯员 李雪娇)

(云南法制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