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南万吨小麦被遗忘”有最新进展,国家粮食局监督检查司司长赵文先通报称,就近日媒体报道的“中储粮南阳1.6万吨小麦‘被忘’7年后变质”一事,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责成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抓紧进行彻查,严肃问责。
话说,每年小麦收购时间,作为国家政策执行的中储粮总会受到媒体的关注,成为舆论焦点,而今年更是在新小麦上市之前就曝出负面消息。
自“河南万吨小麦被遗忘”被曝光以来,目前已激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网易网友“火星网友”调侃道:“饭碗里剩一个饭粒我都吃了,你们几万吨几万吨地扔啊!看着都心疼!”
根据来自中青舆情监测室的监测显示,除了呼吁问责,还有大量网友关心变质小麦的善后问题,担心流入市场影响食品安全。
根据粮小微收集的信息显示,在之前的红小麦事件中,除了对当事人进行追责外,对涉事原粮及其加工的成品粮全部予以封存,进行定向监督销售到指定的饲料加工企业或工业用粮转化企业,确保不进入口粮市场,所以这点大家还是可以放心的。
当然,与大部分网友关注点不同的是,也有人提出:我国政策性粮食的消耗问题才是大问题。
从媒体报道来看,这部分小麦即使在产生纠纷前也已经保管了将近4年(2010年收购,在2014年6月根据国家安排进行定向销售),按照正常的保管条件来看,也就3-5年,何况这部分小麦收的时候已经产生质变(详见中储粮官方声明)。
而按照我们正常的流程,这部分变质小麦即使收购的时候价格不高,存放4年也需要支付不菲的保管费,说句不好听的话,别看这些小麦现在“猪都不吃”,但其最终的成本价格肯定比现在新产的粮食都高!
不光小麦如此,正在进行的玉米去库存也是如此,居然能积压2亿多吨的库存,大豆更是如此。
而要说粮食供应充足吧,这几年的粮食进口明显呈现上扬态势,庞大的政策支撑体系,最终换来的是“洋货入市、国货入库”。
所以我们现在的怪圈就是:国家不愿谷贱伤农,就以高于市场的保障性价格,大量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大量的新产粮食进入国家粮库,然后国家支付保管费,却没想到,这些粮食在多年保管后,最后的成本又加诸在普通的消费者身上。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们粮食库存很多,但并不代表供应充足价格就会下跌!
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我们不但能看到2012年及以前和蓆茓囤储存玉米的竞价交易,甚至还能看到2009年的小麦在挂牌交易。其中2012年及以前和蓆茓囤储存玉米的竞价交易明确规定,买方为符合条件的燃料乙醇加工企业和酒精、淀粉等深加工企业——这也说明这部分粮食已经保管到了不能直接食用的地步,只能作为工业和饲料用粮。
从这方面来看,相较于“河南万吨小麦被遗忘”,如何建立政策性粮源快速流入消费市场是更加亟待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在当前的调控手段之下,粮食保管出现问题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好的方面是,这几年我们的粮食供需形势还算宽松(很多网友怀疑国家粮库是不是空的,其实这是个不需要讨论的话题)。
客观的讲: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话题!
根据有关规定,政策性粮源属于中央事权粮,,粮权属国务院(很多网友分不清中央储备粮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关系),没有国务院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和抵押。而农民丰产增收也同样是一个大问题。
这就形成了国家一方面要提高粮食收购价,尽量让农民满意;另一方面要给相关执行企业一定的费用——中储粮是要接受国资委的相关经营指标考核的。等粮食收进来之后还要保管、运输集并,等到向市场投放时,又不敢价格放的太低——一方面容易冲击市场,另一方面国家财政也有收购成本的,这就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
从目前来看,国家大的方面就是想方设法去库存,调整种植结构这样的思路。这究竟是不是最好的方案,或者说小编希望能有更好的方案。
背景资料:
《中央储备粮油轮换管理办法(试行)》曾对不同品种粮食的储存年限做出明确规定。其中长江以南,稻谷的储存年限是2—3年,玉米1—2年,豆类1—2年;长江以北,稻谷储存年限是2—3年,玉米2—3年,豆类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