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效果:1.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2.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3.叙事写景则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一)例句:努力去读懂它的每一行文字,努力去获悉它的每一个故事,努力去看清它的每一处美妙,努力去参悟它的每一点深意。
【答案】①构成:都以“努力去”开头造句,“读懂”“获悉”“看清”和“参悟”四个动词分别跟后面的词语构成动宾短语,四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句式统一;另外,四句从不同层面来表达“探寻”这一行为,语意密切相关。
②效果:这组排比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语气一贯、节奏感强;在内容上,这一组排比句既为下文回答“为什么喜欢长沙这座城市”做了铺垫,又抒发了作者不断探寻长沙文化的执着精神,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长沙城的认知有一个逐步深刻的过程。
(二)例句:收藏之路其实是充满苦涩的,只要你一不留神踏上了收藏这条不归之路,你便注定从此心灵备受欢乐与痛苦、兴奋与焦虑、得意与懊恼的无尽煎熬。
【答案】排比:“无尽煎熬”前的三组反义词“欢乐与痛苦”“兴奋与焦虑”“得意与懊恼”构成句子成分的排比,增强了语势,凸显了收藏业业内人所受的煎熬,增强了读者的同情之感。(3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三)例句: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
【答案】①结构系统,使用了“有……有……还有”三个系统的句式;内容相关:“青石砖墙、雁塔晨钟”都是先历史古迹;②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突出强调此案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二、对偶(特点:句式、字数、词性、意思、音韵。效果:1.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3.结构工整严谨,给人以结构美;内容上感染力强,增加蕴味和内涵,给人以意境美。)
(一)例句: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
【答案】(1)构成特点:“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对仗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其中“描绘”对应“传播”,“城乡风物”“时代精神”均为偏正结构、名词性质,对仗工整;可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关,上下两句构成一组对偶。(2)表达效果: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 内容上,点面结合,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和传统节日的价值。
(二)例句:毋依冰作山,勿饮鸩如酝。
【答案】①意义紧密相连。“毋”和“勿”均是否定词;“依冰”和“饮鸩”、“作山”和“如酝”两两相对。(2分)②以否定的语气,整齐的形式,短促的节奏,(1分)激发国人面临被殖民灭种的危机要及时警醒,奋起抗争,(1分)唱来铿锵激昂,振聋发聩。(1分)
三、比喻(定义: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喻词和喻体。效果:1、描摹事物可使事物生动形象,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2、说理则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一) 例句:远山如黛、近水含烟。
【答案】远山如黛:形容远山的颜色凝重的宛若女子黛色的眉。本体是中国画中的“远山”,喻体是“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常用来画眉。近水含烟:近处的水面像是附着了细微的雨水般烟雾缥缈,充满朦胧的感觉。本体是中国画中的“近水”,喻体是“烟”。这里把中国画中的“远山”“近水”比作画眉的“黛”和缥缈的“烟”,化抽象为具体,真切地表现出了中国画具体可感的特点。
(二)例句:收藏之路其实是充满苦涩的,只要你一不留神踏上了收藏这条不归之路,你便注定从此心灵备受欢乐与痛苦、兴奋与焦虑、得意与懊恼的无尽煎熬。
【答案】①比喻:将收藏比喻成苦涩之路,形象地写出了业内人的谨慎、艰苦和苦涩;(2分)
四、通感(定义: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不同感官的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效果:1.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2.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3.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4.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句: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
【答案】将声音这一听觉形象与“流水般汹涌地涌入”这一视觉和触觉形象沟通起来,(2分)“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构思新颖,又生动形象地表现大量的声音信息如水一样汹涌而来,使听众能大量获取声音信息的感受,增加了语言的文采。(3分)
五、设问是一种用于表示强调作用的修辞手法(概念)。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构成)。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运用设问要抓住读者关心的问题,如果问题既不重要,也不新颖,人们并不关心,修辞者却故弄玄虚,不仅不能提高表达效果,反而令人生厌。
作用:①能引起注意外,启发读者思考。②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③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例句: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的经过剪刀轻灵的剪裁,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分析上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是谁”的设问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②通过设问,揭示出窗花的特征:张贴于窗棂,鲜红精巧,蕴含吉祥喜庆之意。③用于文章开头,引出下文对窗花的具体描写以及我和窗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