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曼陀罗文化”关注我们
满洲特殊制纸株式会社吉林工场,1940年
从日伪资产到先进企业,吉林造纸厂走过了七十年历史。古稀之年,工厂迁出,原址重新规划,新的综合生活区即将面世。
1940年,日伪资产
吉林造纸厂前身是满洲特殊制纸株式会社吉林工场。工厂的发展,经历了伪满洲国、民主政府接管、国民党政府和吉林市解放以来(1948年)四个历史阶段。据《吉林造纸厂厂志1940—1985》记载:伪满康德七年(1940年),日本帝国侵略中国,东北大地已被伪满洲国统治九年。国际时局紧张,日本造纸使用的加拿大纸浆板得不到供应,日本本土又缺乏造纸原料。为了掠夺中国资源,1940年3月,伪满洲国与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协议,投资伪币50万元,在吉林省省会吉林市筹建造纸厂,称满洲特殊制纸株式会社吉林工场。先后从日本大阪运来造纸机器,在伪满洲国统治五年间,仅靠靠山屯等制浆厂供应浆板,生产纸袋纸、模造纸、包装厂、钞票纸等,最高年产1590吨。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工厂生产停滞。苏联红军接管吉林造纸厂,主要设备虽然没有破坏,但是,毛布、铜网等重要备品和部分机械部件被掠夺和破坏,受到一定损失。同时,二号原料室起火烧毁,生产陷于停顿状态。之后,民主政府、国民党政府、人民政府先后接管、生产各种纸张,尤其是解放后(1948年),人民政府将现有机器、外运来的两台机器整合,增加工厂配套设施,基本形成制浆造纸生产体系。就像地方志书评价:“成为当时我国具有最大生产能力的制浆造纸综合性工厂,为工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造纸厂车间
1989年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吉林市》
1985年,工人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吉林造纸厂出现过几位劳动模范,把工厂当成自己家,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把工厂生产力、创造力增加了很多。
吉林造纸厂退休的常先生说起老同事,话开始多了起来。 “1952年,来到吉林造纸厂(当时叫国营第三造纸厂)当学徒,那时候有位老工人叫秦士亮,是辽阳调来的,很有工作经验,创造了许多先进工具,并填补了国内空白。”他说,“建国初期(1949年),国内造纸生产磨木浆用的磨木石完全依靠进口,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无法得到供应,造纸生产面临停顿的威胁。秦士亮怀揣干粮,长途跋涉,风餐露宿的找遍了辽阳市和沈阳市郊的大小山岗,查访了各家石铺,终于在沈阳东陵找到了磨木石原料硅砂。经过多次研究、实验、使用,终于把人造磨木石研制成功,保证了全国各地造纸厂的使用,填补了国内空白,吉林造纸厂当然也是受益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