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作业总是出错的原因也有很多种,需要对症下药。一般来说,孩子做作业的错误一般会分为这几种:
一是粗心导致的错误;
二是方法和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的错误;
三是没有理解题目要求或者是没有读懂文章导致的错误。
所以我们可以首先让孩子自己看一遍错题,让他把自己能改正的题画出来,并给家长讲一讲这道题为什么做错了,应该怎么改正。
对于孩子感觉无法自发改正有难度的题,家长再根据错误情况教给他改错的方法。
A类:粗心导致的错误
对于这类粗心导致错误,家长发现错误后先不做任何提示,只是提醒孩子再看一遍题目要求、图或者文字,然后引导孩子对题目的过程、答案进行思考。
孩子如果自己发现并改正了,就让他在这道题的序号下面写一个A,表示这类错误是由于粗心造成的,完全可以自己改正,同时也提醒自己不要再粗心。
B类错误:知识或方法未掌握
这类错误是我们需要辅导的重点。若孩子自己不知道为什么错,家长可以给他提示。以一年级的语文题为例:
孩子能够理解题目要求是照着例子填一填,可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填。家长可以这样提示:“例子当中的声母和韵母在发生什么变化呢?声调有没有什么变化?”孩子根据提示去思考,而不是家长直接告诉他答案。
总之,能让孩子去思考的,家长决不代替。孩子根据提示改过来以后让他在这道题的序号下面写一个B,表示这类问题自己还有一些困难,是自己的薄弱点,需要以后多思考、多练习。
C类错误:不理解题目
有些错误家长提示方法以后都不能解决,必须家长讲解方法、过程,帮着孩子做出来的,这类问题请在序号下面写一个C,表示这是孩子的难点,提醒孩子在老师讲解类似问题的时候注意听。
这些A、B、C符号的标注,其实就是孩子对自己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找到发生错误的根源,同时也帮助孩子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例如:对于A类错误,需要仔细读题,认真检查;对于错误,需要上课时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方法,多思考,多练习。
家长可以针对B、C类错误,再设计类似的题让孩子练一练,力争能够在下一次不再成为薄弱点、难点。
这个复盘习惯养成以后,不仅每次考试结束之后,能够在总结和改正的基础上取得大进步,更重要的是,进入高年级后孩子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管理。
孩子进入高年级后,会面临科目多,内容多,时间紧的状况。养成这样的习惯,就能在复习时更有有针对性。
考试前把错题本拿出来,重点针对B、C类错题进行复习巩固,这样可以高效地完成知识的查漏补缺,重点突破,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出错了。
这很正常,学习需要复习,温故知新,错题一定要定时重新做一遍,这样可以加深印象,不遗忘。
我一般不建议学生整理错题本,尤其是高中生,时间太紧张,可以把错题用红笔标注好,在原来的卷子上重做就行,但是这样有个弊端,就是很多同学一看到答案,或者看到做过就不愿意做,可以买一个打印错题的小打印机。根据自己情况而定。
复习的周期,周末要把这一周的错题重新做一下,在做错的做标记,画个星星啥的。每学完一章,把一章的错题整理一下,这样有些错题就会重复做,防止遗忘。
错题越来越多,之前的错题可以只考虑思路不计算,这样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但是隔一两天要动笔计算一下,或者复习中要有几道题目动笔书写,这样既提高效率,同时又练习了计算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