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路人引路,对付路人最好的方法

首页 > 摄影 > 作者:YD1662022-11-24 04:40:14

《清明上河图》里面很多故事内容,假如你都知道讲了什么内容,就能说读懂了吗?

有很多老师包括大学教授,讲到《清明上河图》就津津有味地讲起其中的故事。有人甚至根据张口的口型判断那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有人给画中五百多人物都起了名字配上对话……这些想象力让人称奇,但这绝对离美术欣赏很远很远!!!

姑且不说这些内容解读判断得是否合理,即使你解读得很对,这也无法提升你的美术欣赏品读能力。这些只是读懂了题材实施语境,辨析题材实施语境,并不等于读懂了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有它自己独到的艺术语言,在艺术内部呈现一个精神意象的世界。这些内容不过是为呈现这个精神意象世界的一些载体,我们要对这些内容形式的感知,然后超越它,获得对艺术内部视域意象世界的体验。

上面的话也许你还不是很了解,我们可以借助书法和抽象绘画来理解。一幅抽象画或书法作品肯定没有再现什么故事,但也不妨碍有欣赏能力的人从对书法绘画形式语言的感受中获得审美感悟。对于一幅美术作品而言,内容情节不是必需的,我们不要陷落到其中去。中国画在造型上经常是“点到即止”,是有意地用一些简单符号性的造型来阻隔你陷落到物象世界中。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物象情节内容不是重要,那么什么才是欣赏中重要的呢?

艺术作品要呈现给你的是一个感性的意象世界,这个世界是虚幻的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另一个精神世界。所以作品,不过是引导你进入那个意象世界的引路人。在引路的过程中,要关注你对作品刺激的直觉反馈,你头脑中直接呈现的感受和体验。“一念圣贤,再念禽兽”,我们面对艺术作品不要用理性的“再念”。真正的艺术欣赏是自动屏蔽了理性分析,让这些感性体验积累、嬗变,你不断获得对意象世界的体验欣喜,进入审美孤寂之中。我们所说的陶醉其中,就是一种审美的孤寂。审美,是让你进入一个精神意象的场域,在那个场域中获得精神快适,感受到真是生命的存在状态。

但很多人会说自己“没有感觉”!

这很正常因为你不懂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你肯定没有感觉。越是精致的艺术,越需要对艺术语言的基础感受力。如果你读不懂汉字,那么你不可能领略唐诗宋词的审美意境。在美术欣赏当中,特别是对高雅的精致艺术欣赏中,我们要对美术形式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这些能力才能带你进入艺术的世界。

美是被建构出来的,所以审美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美术语言感受力的培养,遵循这观察、理解、感悟、内化、再观察、在感受提升……螺旋形提升规律。语言学习是理性和感性结合的知性过程,这和前面讲的艺术欣赏要尊重知觉不矛盾。看似理性的“艺术理解”,的确是提升美术语言感受力的基础。只是不能停留在理解之中,理解之后还要内化为能力,以一种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欣赏体验“看懂了,也觉得美了!”这是艺术理解带来的审美提升。

美术语言感受力的提升途径是一个知性的过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路径:一是图像学角度的图像分析;二是形式语言的角度的形式分析。这些理性分析能让你真正理解艺术语言,久而久之这种理解会内化为你感受力。我们经常说中国画家“一出手,见分晓”,也就能从中国画的一笔一画中感受到其精神的力量。在后面的文章中,我将重点谈谈形式分析,从形式分析中获得艺术理解,在不断分析理解中内化我们的感受力,从而提升我们艺术欣赏能力。欢迎关注交流!

如何引导路人引路,对付路人最好的方法(1)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