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对于蛇类来说,恒定的体温是致命的,因为有些蛇并非用视觉寻找猎物,而是利用颊窝中的红外感受器感知外界温度。哺乳动物自行调节体温,因此它们的体温与环境不同,在红外感受器中尤为明显,很容易被蛇类发现,然而树懒却是个例外。
树懒虽然是哺乳动物,但是树懒的体温调节功能几乎完全丧失了,换句话说它更“像”变温动物。
- 丧失后的优势:较少能量消耗,从而较少食物获取,较少活动频率。
- 丧失后的缺点:无法维持高速的新陈代谢,肌肉能量供应不足,导致干什么都缓慢,移动速度也慢,在东北室外放半天,就像把热带鱼放入了冷水中,直接收尸。
不过就是因为这些优点以及“缺点”,树懒躲过了大量猛禽野兽的追踪,包括蛇类。
亚马逊常年平均27度的环境是树懒得以退化体温调节的前提。在该温度下,树懒即使不进行体温调节,代谢速率也能够维持自身生命运转的需求,并且树懒在演化过程中,把自身肌肉减少到同体型动物的1/4,又进一步压缩代谢需求,平常它只会悬挂在树上一动不动,或者爬到树冠晒太阳获得更高的体温,这都是节能的体现。基于此树懒能量摄入也低得惊人。
据资料显示,当地人曾经把一把叶子塞到树懒嘴中,20后回来一看,尚未嚼完,已腐烂大半,也就是说除了拉粑与繁殖的季节,树懒可以在一棵树上吊一辈子,这意味着被天敌撞见的概率大大降低。